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为什么说越限制孩子玩,孩子会越笨?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孩子玩其实也是一种学习,他是怎么学习的?通过玩的方式来进行的。当然这指的是初中之前抽象思维还没成熟的孩子,他们都是在玩中学。成人会不会在玩中学?当然如果能在玩中学,那就更好,成人已经可以抽象学习了,但孩子主要还是在玩中学。无论你家住北京,还是纽约,孩子都是一样的,跨地域、跨文化、跨种族的孩子也都在玩的过程中学习

玩是孩子发展当下自身能力最重要的手段。什么叫当下最重要的能力?2岁的孩子,就得学会奔跑,学会转弯,学会爬楼梯,这才是当下重要的发展任务,当然得在玩的过程中去发展奔跑、跳跃、攀爬、急转弯的能力。2岁的孩子,不可能去发展一个9岁孩子的能力。两三岁的孩子在公园里一圈又一圈地跑,其实就是在发展自己奔跑的能力。所以,玩是发展当下最重要的操作、认知能力的手段,丰富生活中物理、生物,自然常识等。如:孩子玩树叶,玩树枝,就能了解身边的事物;孩子喜欢去玩水龙头,也是在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常识。

玩是后天智力发展的关键。人的先天智力有一个潜能递减法则,有人认为人的先天智力的潜能14岁以后会下降,有人认为25-30岁后才下降,但后天智力是越来越高的。咱们去看那些企业领导,卓有成就的政坛明星都是五六十甚至六七十岁的人,因为他们的后天智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后天智力是在成长的过程或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学习积累起来的。对于儿童来说,玩就是他们后天智力发展的关键。如:三四岁的小男孩喜欢去捡石头来砸,来玩,当然,也有孩子喜欢玩沙。玩石头,看似扔来扔去,但这件事情还有更深的意义。儿童拿着一个东西,反复弄几十遍,几百遍,这是在了解这种材料物质,到底有什么用,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属性?玩石头的孩子最后发现一个规律:石头是一种固体,跟水很不一样;石头很硬,跟被子很不一样,跟纸张也不一样。各种各样的石头,虽然看上去颜色、形状不一样,但它们仿佛是同一类东西。而且还发现石头不能吃,还可以当武器砸敌人;还可以累积起来做一面墙,或1个灶台,可以生火做饭;还可以用来装饰。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把这个事物的所有属性和用途特征全部搞明白了,也许就再也不想玩这个东西了,又开始玩别的了。这个世界对孩子来说太神奇了,值得去探索的东西太多了。但对成年人来说,谁愿意去玩这些玩意儿?儿童爱学习,喜欢探索,可以说儿童是成人的老师。玩,是通过研究身边的事物,来发现事物运作的规律,从而总结出一般事物的一般规律,这就是学习的本质。学习的本质是通过学习已知事物的规律,来慢慢领悟未知事物一般的规律。那孩子玩就是在学习,玩也是为了发现已知事物的规律,为未来抽象的学习未知事物的探索做好基本的认知准备,这就是后天智力发展的关键。不许孩子去玩,外边太热,蚊子多,太冷,风太大,这样孩子无法深入了解身边事物的规律,更无法了解身外事物的规律。



玩是儿童社会化的提前演练。一个孩子从爬行以来,就有一种发展趋势,就想要远离自己的父母,远离自己的家庭,去拥抱整个世界。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因为一个人靠父母或者靠家庭的支持来获得未来一生的成功,这个资源是太少了,所以他必须要在整个社会上、整个世界中去获得更多社会化的支持,他才能获得无限可能的成功。社会化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具备的,不用教他,他自己就有这样的渴望和需求。儿童在玩的过程中,也会去进行社会化的提前演练。比如:他们很多游戏实际上是在模仿成人的游戏,在模仿社会的基本规则,捉迷藏有规则:什么算赢,什么算输,找到了该怎样?没找到又该怎样?这些规则就是未来适应社会的规则。一个孩子,他儿时很少跟别人玩,很少体验这种规则的存在,长大后才去约束他,他就要对抗、叛逆。所以玩的过程中他在模仿社会的规则运行,在模仿与各种人相处,有的很快就融入集体,有的就很难接近。不管怎么样,孩子得了解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得在玩的过程中逐渐去明白跟别人怎么打交道。这个明白可不是有人告诉你一个道理,而是需要自己去摸爬滚打,与各种人相处,处理各种矛盾。小孩一起玩,会发生矛盾抢东西,其实跟成人世界一样,争抢资源,争抢权力,彼此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矛盾,就要尝试学会看到别人的需求,要尝试去通过各自退让来达成基本的协议。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处理矛盾,建立连接,学会忍辱负重,学会妥协。会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必须合作,因为合作才是最佳的选择。这些经验必须在玩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玩是大脑神经元发展最重要的训练。儿童大概在三四岁左右,很多神经元连接,如果长期不用这些连接就会断掉,有些脑细胞就会死掉。所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玩的花样越多,玩得越开心,他的神经系统连接越多。因为玩的过程中刺激多,信息多,需要复杂运算的可能性大,所以他的神经系统得到锻炼。所以越安静,越发呆,越干单一的事情,他的神经系统的发展就会迟滞,甚至有一部分连接会断掉。

玩是下一个发展阶段的阶梯。每个孩子,他知道自己今天要玩什么,他想玩什么,他现在最需要发展什么能力。所以他自己会选择玩的形式,玩的材料,玩的挑战。当然,有时候也会受环境的限制,环境越丰富,对其发展越有利。比如:小朋友越多,小朋友之间互相玩,互相学习,玩的材料多,玩的形式多,玩的可能性越复杂,玩得就越多元。如果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还不跟孩子玩,不去给孩子提供足够多玩的材料和环境,孩子就不知道怎么玩,会感到越来越孤独,所以陪伴孩子很重要。因为这类家庭父母都特别卷,特别累,都想躺平,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想陪孩子,那孩子后天智力的发展就会越来越差劲,不想探索,不学习。到初、高中,什么也不想干,什么也不喜欢,什么也不明白,最后厌学抑郁。儿时的玩,是为从抽象到具象发展做提前准备。小孩是在具体的现实生活摸爬滚打中去学习的,这叫具象学习。如果非要让一个小孩坐在那里抽象学习,他坐不住,也很痛苦,容易厌学。到初二以后,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坐在那里学了,因为那时他的神经系统已经发育成熟可以抽象学习了。前提是儿时,必须要有足够多具体世界的探索,才能在初中时不需亲自去了解这些事物,就能抽象理解。所以儿时具象的学习了解越多,未来的抽象学习效率越高。因为玩的本质就是学习学习形式有很多种,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对儿童来说,这种学习方式是最愉悦、最有效的。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