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985名校学生学习方法解读(4)


985 名校学生分享的学习经验之前我们已经分享了很多,今天继续往后分享,内容非常丰富。

第 21 条,孩子要不要住宿?我的建议是住宿好。但也因人而异,损友一堆也许会被带坏,集体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知道怎么和其他人交往。这个社会死读书的人不招人待见,但是要关心孩子的成长。

这个建议很棒,站在社会化交往的角度,一个人经常在现实生活中面临更多的交往的需求,从跟更多的人交往的过程中来习得如何与人打交道,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这太棒了。作为同学,如果只是在上课的时候见见面,其实不能建立深度的交往。真正的深度交往就是要住在一起,或者少数几个人真正地去经历一些了不起的事,这个过程才是深度的交往。



为什么夫妻关系容易出现问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热恋的时候还没有建立起这种深度的交往关系。结婚后长时间待在一起,就建立了深度交往关系。这时候就会发现问题,很多人在这种交往模式中就会翻船。

这个建议很棒,但是有个前提,我来补充:高中之前最好不要让孩子住宿,初中之前是绝对不能让孩子住宿。即便是初高中,如果孩子生命价值很低,社会化交往能力很弱,也不能住宿。为什么呢?一个人的能力不是说你把他推向一个环境,他就能够学会的。比如你把一个小羊羔推到了老虎成群的地方,你说小羊羔能适应这种高压力的环境吗?适应不了,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当你的孩子还是一个羔羊的时候,你不要把它推向狼群。你得把羔羊培养成为一头牛,有了强大的力量,你再把它推出去,才有可能适应,所以这是有前提的。

我再重复一遍,高中之前最好不要住宿。初中之前是绝对不能住宿。如果孩子生命价值低,敏感脆弱,社会化交往能力差,那就不要住宿,一定要改成走读。



我们再来看 22 条,如果读书好算是成才的话,那么成才的人毕竟是少数。不要太苛责孩子,只要努力都是好孩子,但是一定要成人,人品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这些话充满了正确的偏见。人品好什么时候都重要,这是没问题的,是正确的。但是只要努力的孩子都是好孩子。这句话有问题,为什么呢?我们应该说,所有孩子都是好孩子,但是有的孩子能够坚持努力,有的孩子不能坚持努力。不能坚持努力的孩子,问题出在是你把他放错了地方,你把他放到一个更宽松的环境,他慢慢地就能努力。如果你把他放到一个高压力的环境,他就永远只能躲避。就像把羊羔放到狼群里,你说这羊能努力吗?他再怎么努力也是失败。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撒腿就跑,躲起来。

所以所有孩子都是好孩子。如果你判定一个孩子的行为不符合你的努力的标准,他就变成了坏孩子,那一个坏孩子是没有资格活着的,是没有资格享受未来成功的资源的。所以他必定就会做出一个自我了断的选择。什么叫自我了断?要么就躺平,要么就死给你看。



所以这些话,表面看很励志,讲得很有道理。在我们看来,是充满了偏见的。父母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能轻信别人说的话,否则孩子就被简单粗暴地分为好孩子和不好的孩子两种了。

再看第 23 条,应试教育体制下,你不会还真的相信素质教育,小学时代可以过得五彩缤纷,但是上了中学还是现实一点。

你们同意吗?很显然,他完全没有理解什么叫素质教育。他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琴棋书画,那完全没有找到教育的门。我不确定大家理解的素质教育是什么,我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一个人真正重要的能力,当然我说真正重要有点绝对,应该说是对一个人至关重要,但是应试教育没有去做的那部分教育,我把它定义为素质教育,但是很显然不是琴棋书画。我的孩子不会下棋,这一点也不重要。但是我的孩子要有热爱的东西,他最好能够了解一些艺术的东西,这个很重要。我们说孩子要去追求美好的东西,要有鉴赏美的能力,要有创造美的能力,这个事儿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这种意愿,那生活就只剩下馒头、牛奶、面包。那这不就跟畜生一样活着吗?



他从学习成绩一个维度来判断素质教育没有用,我相信他对素质教育也充满了偏见。所以你说这样的话能信吗?你可能说,这不是事实吗?初中学那么多学科,考试那么频繁,竞争那么激烈,难道不是事实吗?我就跟你讲,事实看上去并不是事实。中学的考试对一生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有的人抬杠,当然重要了,你考了考好大学,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终生教授,不就衣食无忧了吗?对不起,他能不能考大学,能不能成为一个名教授,不是他在中学阶段放弃了素质教育就能干成的,那是因为他本身具有做学问的基本素养,有这样的兴趣爱好,也有这样的天资好吗。如果没有这些根本不可能,而且没有素质教育,他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吗?绝对不可能。

我们并没有作为一个真正成功的、真正实现自我的人去体验过那种人生经历,我们只是看上去他靠考试拿到了一个入门券。每个行业都能挣钱,每个行业都有专家学者,每个行业都有做好这个行业的底层规律,或者一些无法说清楚的秘密。这些东西你没有真正进入这个行业,你永远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就像下面这个家长和孩子对话:“我对数学这门科目没兴趣。”“孩子,你都高三了,不到一年就高考了。你跟我说你对数学没兴趣,我给你讲讲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再给你培养兴趣吗?不可能。”这段话什么意思?意思是都高三了,你别跟我说什么兴趣不兴趣,不喜欢也得去学,不喜欢也得把它啃下来。这种观念特别像我们的家长:那有什么难呢?多花时间不就学会了吗?多刷几遍题不就都会了吗?你把错题都改了,不就都会了吗?大家要注意,提个要求特别简单,可是要知道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只能靠意志力。你相信吗?你听说过吗?你听说过意志力是有限的吗?你听说过意志力只能是在生死存亡的时候才能支取一部分吗?意志力可以长期使用吗?长期使用的结果是什么?你知道吗?如果一个人长期依靠意志力去面对一件艰难的事情,结果就会抑郁,就会得空心病。如果你一定要说高三了,别跟我说什么抑郁症,空心病,得抑郁症也把它啃下来。要是抱持着没有人性、没有基本的尊重的价值观来去讨论问题,那没法讨论。

最后再说一条,我都读博士了,至今不知道兴趣为何物。那些天生对数理化感兴趣,而对玩游戏、打篮球不感兴趣的名人典故,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更愿意相信那只不过是讹传。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我的解释是不讨厌就是兴趣。所以考大学就是看谁对自己更狠。你信不信?



我不信,你考上大学又怎么样?你能毕业吗?能毕业,你能在这个领域做出成就吗?不能做出成就,你花那么多年去干什么呢?就为了一个文凭。你以为拿着文凭就有饭碗了吗?他读了博士,我不知道他今天在干什么。他这种理论,从这种 985 学生的价值观里,就可以明白我们中国为什么被人卡脖子,因为他们把大部分精力都专注于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去了。

真正热爱的那些人,你不给他创造条件,还说他们的风凉话,甚至还用你们这种价值观去代替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985 的名校学生,也算是栋梁之才了,却拥有这样的价值观,我们中华民族不被别人卡脖子才怪。比如在路上遇到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你怎么侮辱他,他都不生气,然后他还觉得你侮辱他他挺开心。然后我再给他两块糖,他更开心。所以所有人都会去羞辱这个孩子,哪怕以前我觉得我不应该这样做,但是我看见欺负这个孩子没有什么坏处,甚至我还觉得欺负完了以后给他一块糖,是对他的帮助。所以一个人如果不自知,别想人家来尊重你。一个 985 的学生有这样的价值观,我们未来的希望在哪里呢?没有希望。这些都是充满了偏见的价值观,不知会毁多少人,这里面有多少坑你知道吗?

好了,关于这个话题,今天就分享那么多。喜欢请点赞、转发、关注。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