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满足是一回事吗?为什么要这样去做?
家长问: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理解孩子需求以及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满足需求就是爱。满足孩子作为一个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作为一个青少年或者作为一个儿童的需求;满足孩子作为一个哺乳动物的需求,这就是爱。如果你不把他当动物,你不把他当人,你不把他当儿童,你把他当成一个完美的
学习机器,他迟早会死给你看。当然这种死亡会分为肉体上的消亡和精神上的消亡。
如果你养育的是一个男孩儿,你就应该把他当一个男孩来看。男孩所需要的一切,你满足的越多,这个男孩就越像一个男孩。他小的时候满足得多,他成长就没有亏欠,他就会茁壮成长。

茁壮成长是什么感觉?也就是说你不用做太多细碎的事情,他知道该怎么去做。而且他自己的成长是最高效率的成长,毫无疑问的成长。这就叫茁壮成长。
茁壮成长需要给到丰富的营养,安全的环境;最不需要的就是你去灌输什么。
这个过程就跟一颗植物成长的过程很像,只是说儿童他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跟植物的需求有很多不一样。儿童的需求会很漫长,会很多,会很复杂。但是不管多么复杂,你只需要满足他,他就会跟小树苗一样,只需要给它足够的温度、湿度、水分、空气、阳光,你就不用教它什么了,它就会茁壮成长。

儿童也是。只是区别在于儿童的需求看上去会很复杂,而且过程会很长。只需要满足需求,生命就会自然而然地按照基因所规定的时间、节奏、方式,按他生命的轨迹来成长。这是基因已经规定好的。
如果说基因没有这样的生存智慧,如果说人类的生存智慧还要靠人来教育的话,那人类最不容易存活下来的物种了。事实上恰好相反,你不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也能根据环境的改变,根据事态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有利于他自身成长的决策。这个过程远远超越我们作为普通父母所能够得到的认知。或者是你学到的这些知识,远远不如基因的智慧。不可能超越。
如果说我们后天的文化的作用力超过基因的生存智慧,那么人类非常容易灭绝。因为文化是阶段性的、领域性的,它是有特殊领域性的,它是分地域、分时间的。

同样是关于孩子的
学习问题。那三十年前跟三十年后很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文化环境变了。但是基因不需要管文化环境变不变。如果你不把他当孩子一样,他就死给你看。所以他逼着你必须要答应孩子的需求,必须要满足他的需求。你不满足,他就跟你死磕,跟你对抗,然后不
吃饭不上学,什么也不干,他就逼迫你来满足他的需求。所以一定要去满足孩子的需求。
如果你不确定什么是好的,你只需要用最简单的方式判断。我每次都会讲,如果你满足他了,他会不会更快乐?如果你满足他了,你们之间的关系会不会更好?你们之间的连接是不是越来越可靠?如果是,那就做对了;如果不是,那就做错了。这个判断标准就是生命的智慧所折射出来的一种简单可行的标准,没有比这个更准确的了。你不要去管什么心理学,什么心理治疗,也不要去管这个流派、那个流派。按我说的,超越所有已知的知识,这是人类生存的智慧。
所以一定要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满足孩子需求越多,孩子得到的爱就越多,那么他的精神生命力量就会越强,他就更不害怕失败,也不需要去逃避,他就更能够抓住机会为自己的成长而添砖加瓦。

那些敏感脆弱的孩子,精神力量脆弱的孩子,他们往往都会选择退缩和逃避。当成功的机会来的时候,他们不在,当磨练他能力的机会来的时候,他不在。所以他自身的成长就会受限,这就是缺少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