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给孩子买贵重的东西但仍然不听话,以后是否不再满足?


满足孩子买了很贵的东西,孩子仍不听话,还要不要继续满足?

我们如果现在已经给孩子买过很贵重的东西了,但是买完了以后,他承诺的事情完全没有做到,而且没有任何改善,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每一个问题都想明白,说清楚。我跟大家讲,很多家长带不好孩子,其实是他缺少沉下心来仔细思考每件事情的能力,缺少把每件事情做到位的能力。所以,咱们来学什么?学百件事情,想明白,说清楚,这是一个基础能力。你有了这个能力,带好孩子不在话下,干好工作不在话下,运营好家庭也不在话下。

首先,我们来看给孩子买很贵重的东西,你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我们首先要去看你之前满足的时候是否是被迫的,还是想要帮孩子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锦上添花的吗?什么叫锦上添花,举个例子,比如我已经有 10 个照相机了,我再买第 11 个照相机,也许这个照相机是最新出的,功能上强大那么一点点。其实这个东西它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它也许就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东西,它当然不起什么作用了,对不对?第二,它是不是在满足探索的需求?这个时候他是不会有什么改变的,如果这个东西是在满足孩子探索的需求,他真正的改变是在未来,而且你要投入很多资源后,在未来它才能够有一个巨大的成就。所以时间周期是很长的,而且它不能确定它未来的成就跟你今天买的贵重东西有多么直接的关系,它是不能证明这一点的。实际上,未来的成就是过去所有资源投入的一个结果。所以,如果是在满足探索的需求,它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这一点你一定要理清楚。为什么没有改变?这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再看第三个,如果满足的是需要快乐的需求,它会有什么改变?满足快乐的需求他当然就会变得快乐,但并不会因为他变得快乐了,他就更听话了,或者是更主动完成学习了。那可不见得。快乐对于自主完成学习当然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这需要快乐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够驱使他去做更厉害的事情,或者更难的事情。不是说他快乐增加了一个点,那他别的事情就也改善一个点,可不是这样的。孩子能力的发展是阶梯性的、跨越式的发展,它不是线性发展,所以快乐的需求,它最大的改变是让孩子变得快乐,而不是让孩子变得听话。你去通过满足孩子快乐的需求,想要得到一个听话的结果,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再一个如果有虚荣的需求,能得到什么,可能也是什么也得不到,或者看上去什么也得不到。其实在我看来,满足虚荣的需求,大概率是能保住孩子的命。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孩子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生活也没什么意思,而且谁都看不起我,我父母还天天否定我,我简直一无是处,我毫无价值。我在学校里面都低着头,我最喜欢我暗恋的那个姑娘,她也没有关注我,他关注的是我后边那个座位的帅哥。学习没意义,生活也没意义,活着干什么?突然有一天我想起来了,我买了一个苹果手机带到学校去,假装在课间的时候用手机玩个游戏,其实我那会儿并不想玩游戏,我只是想向大家展示我的苹果手机。我喜欢的那个姑娘,她也很惊讶,我怎么就有了个苹果手机?她从那天开始我就发现她有事没事的故意瞟我一眼,这让我觉得人生很有希望。这里注意,虚荣的需求有时候会给一个没有希望的孩子带来短暂的一种价值的支撑。为什么我们说虚荣的需求至关重要。越虚荣的人,其实他的生命价值越低。如果一个孩子,他的生命价值低到几乎没有价值的时候,比如现在他只有两个点的生命价值了,马上就要归零了。如果这个时候你给他买一苹果手机,它的生命价值突然一下就飙到 10 个点,你的孩子就已经远离悬崖了,至少在一定的阶段远离悬崖了。但是你说陶老师,他还是没有去完成学习任务,他还是没有认真的去上学。对,你说的对,他要回到学校上学,可能需要 50 个点的生命价值,你的孩子已经从 2 个点恢复到 10 个点了,你还有 40 个点要去弥补。那 40 个点从哪里来?当然得重塑生命价值了。你给孩子买苹果手机,它只是一次性增加了 10 个点,但他不会持续增加的,就是这样。所以你一定要去看你给孩子买很贵的东西,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不同的问题,他得到的是不同的结果,而且这些结构可能跟你期望的结果它不是一回事儿。你说陶老师,既然我给他买了苹果手机,他也不能去上学,那我是不是就不买了?我不买才最好的。你看我这不是白买了吗?我就告诉你,它的生命价值从 2 个点提升到 10 个点,你觉得这件事情重要还是不重要?以前是你很有可能骂他一顿,他就没有价值了,他就要归零了,现在是你还可以骂他两三次,他还不会归零。你觉得重要还是不重要?为什么买了没用?你买的过程中爽不爽快,如果你买的过程中又苦口婆心的要附加很多条件,这就反而证明他配不上这个东西了。你要我买这个东西,你就必须要拿一个结果来交换。家长觉得自己很聪明,我终于找到一个机会,让他承诺写个保证书。注意啊,千万不要让孩子写保证书,写了保证书他做不到怎么办?写了保证书,他大概率是做不到的,他要做的到,还需要写保证书吗?他就因为做不到,才为了换一个东西给你写保证书。写了保证书,他做不到,不就是永久性的证明他是个废物吗?为什么要永久性的证明他是个废物?他是个废物,他就没有价值。你多证明他一次,他就多降低一次生命价值,你为什么要去写这些东西,对不对?家长以为自己很聪明,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机会去控制这个过程。其实我们一直提倡的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是什么?我只管增加你的生命价值。我从来不问结果。你做对事情了,他当然会越来越好了,还需要问什么结果?你做错事情了,你就算是你要求的结果,他也来不了。



这么简单的道理,还是有很多家长在不断的犯这样的错误,你不来听你真想得明白吗?我们看这个买的过程,你是不是心不甘,情不愿?你是不是附加了很多条件?你是不是在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冲突的时候被迫答应?你能不能超预期满足?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你的表现决定了你做的这个事情,你花钱有没有效果,或者是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为什么买了也没用?被迫满足和附加条件的满足,是没有爱的满足。孩子是一种疗愈行为,不是一种经济行为,它不是一种交换。如果说你的孩子厌学抑郁,生命价值低,精神生命脆弱、敏感,它是需要疗愈的。他是一个病人,你怎么能向病人索取回报呢?你说我给你吃药,你一定要好,你要不好,我就不给你吃药。请问到底是先有药他才好的,还是因为他答应好了你才给他吃药的?当然是不管他好不好,你都得给他吃药,对不对?所以我们家长的这种交换行为,纯粹就是一种没有爱的行为。我们要满足孩子,是一种疗愈的动作,是只问付出,不问回报。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增加生命价值,不能改变言行。有时候能改变一部分,但要看孩子生命价值处于什么状态。比如我的孩子已经疗愈一段时间了,已经快要接近真正的疗愈好的时候了,这个时候我再临门一脚,给他一苹果手机,啪,这孩子可能一下子就振作起来了,原因在于他已经出于疗愈好了这个转折点,所以这个时候你再突然显著增加他的生命价值,他当然就会发生一个巨变。你看我们有一个家长,寒假他给我们汇报喜讯说:陶老师,你说要满足孩子,我这寒假就给他买了一个高配的电脑,还是特别开心,特别高兴。现在他很多生活习性已经开始自律了,而且主动跟我们父母交流,主动承担一些家务事情,跟以前很不一样了。我以前担心给他买了好的电脑,他会不会更加沉迷于这个游戏?据我观察,没有。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孩子已经在疗愈好了这临界点上,这个时候你给他买了,他肯定有显著变化。

但是如果他没有在临界点,他没有显著变化,你也不能说这样做就没有用。疗愈孩子的时候,不能仅靠满足给他买贵重的东西,还要有更多的疗愈动作。就像我们之前说的,一个人吃了 5 个馒头就吃饱了,你不能说我就只吃第5个馒头就行了,因为只吃第5个馒头是饱不了的,我们疗愈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给孩子买比较贵重的东西,也是满足孩子需求的一种,但它只代表这 5 个馒头中的一个,你不要觉得只靠这一个馒头就能把孩子喂饱,你还得干别的,你还得提供别的馒头。所以,你不要认为你给孩子一个馒头,他就吃饱了,你这个交易也太功利了,你想的是最少的投入,甚至不投入,能够把孩子疗愈好,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如果买一个苹果手机就能把孩子疗愈好,那世界上没有抑郁症,没有厌学的孩子了。我相信绝大多数厌学的孩子家庭,就算砸锅卖铁也是买得起的。很显然,只做这一件事情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买了也没用。

疗愈孩子的时候,还可以做些哪些事情来辅助让孩子变得更好?我们刚才说了,每一个贵重的东西给孩子,这肯定是能增加他生命价值的,但是光靠这一件事情是不够的,我们还得给到更多的馒头给孩子,才能吃的饱。更多的馒头是什么样子的?我简单的说几个方面。1、肯定的言辞。经常在生活中要去肯定孩子。第二,精心的陪伴。哈佛大学曾经作做了一个调查追踪,发现小的时候父母陪伴质量高,陪伴时间长的家庭的孩子,长大以后他的年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显著的超过那种陪伴少的孩子。精心的陪伴就是服务的行为,经常对于孩子要有服务的行为,比如帮孩子完成一些本应该孩子完成的任务,这就叫服务的行为。大家注意,服务的行为跟包办是不一样的,包办是所有的事情都帮他完成、帮他考虑,服务的行为是大多数时候是孩子来完成,少数时候是父母主动帮他完成。说白了,我帮你做一些事情,因为我爱你,所以我要付出。还有,身体的拥抱要经常有。这些都是疗愈孩子重要的动作,必须要做的,这些事情没做什么也不会改变。比如你生命价值只有 2 个点,你买一苹果手机,增加到 10 个点,只到10点没用你知道吧,他要应对学校的学习生活,至少得 60 个点,光靠那几个点是不够的,你还得在生活中做更多的。这些事情都不要钱,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对孩子能力的肯定,重建三大连接,这些都是疗愈孩子的时候,我们需要去做的。除了给孩子买贵重东西之外,其他必须要做的。这些方法具体要什么时候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以前买了没用,那以后是否继续满足呢?注意,我们之所以讲的那么详细,不是讲给一个懂家庭教育的人听的,是讲给一个不知所措的家长听的。我说了那么多,其实我们早已经清楚了该不该继续满足,但是我仍然又要把它重新从头到尾说一遍。如果孩子在厌学抑郁的时候,要尽可能满足。如果孩子这个需求超越了他的年龄需求,我们只能有限的满足。如果不理智的需求,或者是达不成的需求,我们需要用幻想的方式来满足。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直接否定,这就是我的建议。



好了,给孩子买很贵的东西为什么没有用?以后到底什么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满足?这个主题我分享完了。如遇家庭育儿困惑,可私信咨询陶勇老师。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