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眼中的“冤家”为什么有那么多幺蛾子?父母到底应该怎样才能跟孩子好好玩耍?
这个妈妈她写了一段文字来呈现了她与孩子在某一天的具体相处的情况。我们希望能够从这种简单的文字分享中学到什么。她是这么说的:“我这养的不是儿子,是给自己养了个冤家。”
大家注意,爱说“冤家”这个词语的人往往都是一些成年女性,“冤家”实际是把一个人放到自己的对立面。可见这个妈妈不管她是调侃还是有感而发,她首先把孩子放到自己的对立面,这个事情已经是不妙了,语言和行为会对我们进行自我塑造,所以咱们不要轻易使用一些负面的词语。
“六点半他还没有起床,我敲了几下门,也没有动静就开门进去了。”你注意,这个妈妈敲了门没动静,她就能推门而入,这个关系模式是有问题的。

“好家伙!冤家裹着被子呼呼大睡呢。枕头边放着VR眼镜、耳机、充电宝,配备齐全,全身的血液瞬间飙到脑门,我伸手把窗帘拉开,这可捅了马蜂窝。冤家一下子坐了起来,瞪着眼睛吼‘谁让你进来的出去!’我真想给他一个大嘴巴子,为啥要把这个东西拿到卧室?!我拿起VR眼镜,‘以后开门睡觉好吧!’冤家掀开被子,光着脚进了卫生间,卫生间的门被他摔得山响。”
你注意,妈妈用词还是非常丰富的,她的情感也很丰富。她想推她孩子的门,就推孩子的门,想骂孩子就骂孩子。然后一旦看不惯孩子,血液涌上脑门,就可以直接把孩子的窗帘拉开,还可以说一些刺激孩子的话。
我们再看一下,“这个孩子当时懵了,立马就开始怼吧,“谁让你进来的出去!”然后说完以后这个孩子后悔了,为什么后悔呢?因为他发现,他妈比他还要厉害。“为啥要把这东西拿到卧室?!”这是一个质问,也就是说你不应该拿到卧室,你拿到卧室了,那你就错了,你错了,你什么都不用说了。不管你是孩子,不管你是哺乳动物,不管你是学生,不管你是不是人,那你错了你都不用说了。你就应该服从。

最后这孩子怎么样呢?“我以后开门睡好吗?你就能随时监控我了。”你注意,这个孩子想要跟自己的母亲对抗,但是过了一招他就败下阵来,然后就是就放弃抵抗了。
我们再看后面,你就知道这个孩子会怎么样。“别人通宵达旦
学习,他点灯耗油玩啊,小说给没收了,他听书;手表没收了,他用相机下载游戏;相机没收了,他又捣鼓出VR。
学习呢,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一丁点都不延伸拓展。”
你注意啊,学完要预习、复习,要拓展思考、拓展训练、要刷题。很多家长觉得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嘛。学生你不争取
学习成绩好,你天天捣鼓这些没用的东西。

家长认为孩子下游戏、捣鼓VR,然后看小说是没用的东西。
“期
中考试退步到了年级二百五十名。五一放假,我被他的班主任约谈了。昨天下午班主任跟我说用戒尺打了他的手,让我观察一下他的情绪。班主任说不打他,我憋得慌,
学习一点不操心,十分的力不出三分。”
你注意这些话信息量很大。这个妈妈为什么看见孩子枕头边放着VR眼镜,然后就气血上涌?她怎么就从一个母亲变成了一个披着城管衣服的“豺狼”了呢?你注意,因为有班主任约谈了。这个班主任为什么约谈这个妈妈呢?有两个作用。

你注意,这些班主任太聪明了。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提醒这个妈妈,你把你孩子盯死了,你看看他情绪怎么样,他要跳楼了,跟我没关系。为什么呢?因为我头两天打了他的手,我为什么打他的手呢?是因为我为了他好,他
学习不上心,他用了70%的力气,在那发呆,在那干无聊的事情,所以我为了他好,我为了帮你的忙,所以我帮你惩戒了他,但是你一定要关注他情绪,你别让他跳楼了,不怪我。
你看看班主任做了两件事情,行云流水般做了两件事情,第一,敦促这个妈妈盯死了孩子的
学习,不要给他半点希望。
第二,我体罚他了,但是要跳楼跟我没关系,我提前跟你讲了,我是为他好,然后我还让你关注他的情绪,你要没关注好,那是你的责任。

我非常理解班主任的心情,恨铁不成钢。你看这个“豺狼”,我都不能说她叫母亲。母亲是因为是跟自己的孩子是一伙的,这个母亲她是跟班主任是一伙的,她是跟外面一样,想要继续对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然后惩戒自己的孩子。
“上学的路上,冤家躺在后排唱歌,自娱自乐。下车对我说‘老妈对不起,我早上有点起床气。’真是内心强大的混蛋,什么都不怕。“
你看看她怎么评价的。自己的孩子讨好她的妈妈,他被妈妈冒犯了他基本的人权,没有被当成一个孩子对待,他被父母给伤害了,然后还要去讨好自己的母亲,他母亲还认为他是个混蛋。

你们说谁是混蛋?我们再来看这篇文章。
这篇小文里面说几个问题。第一,说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父母完全没有平等自由的思想。他想进孩子的卧室就进卧室,想要说什么就要说什么,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丝毫的敬畏,没有丝毫的平等。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他的孩子跑到妈妈的卧室,然后打开妈妈的窗帘,说你怎么就把手机放在你的卧室呢?如果孩子这样去骂他,他会怎么想?他会觉得这怎么行呢?一个孩子怎么可能去这样说自己的父母呢?但是他认为,作为父母这样对孩子就是为孩子好。有什么用呢?伤害了孩子不会起任何作用。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这个孩子他为什么不能通宵达旦地
学习呢?他为什么就耗油点灯地去玩看小说,玩电子手表?实在憋不过了,相机也折腾出个小游戏来玩,最后现在又开始玩VR。

你注意,这个孩子玩的东西,小说是不是一种虚拟的抽象的世界?然后玩玩那个儿童手表,智能手表也可以装读书软件,装小游戏是不是?然后手表给没收了,有的照相机也能装模拟器,能玩一个很老的超级玛丽的小游戏,现在又捣鼓VR。这个孩子是不是正通向元宇宙的时代呢?这个孩子做的所有事情是跟这个时代息息相关的。
他做这些事情全部都是一个儿童,一个是青少年,一个男孩子喜欢的方式,喜欢的做法,他们是通过工具来拓展展自己的能力,通过更丰富的工具来去拓展自己认知和行动的边界。
可是这个妈妈知道吗?她知道这一切吗?不仅这个妈妈不知道,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不知道。所以作为孩子的需求对不对?他的这些需求就是在训练他们现在具有更广泛的认知、更广泛的技能。

我们认为,孩子当下的需求绝大多数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需求。如果这个男孩子他不捣顾这些东西,他光
学习了,请问有一天如果不需要
学习了,他还剩下什么呢?很多家长没有想过。
最后我们再看这个孩子为什么绝对好不了。第一,这个孩子在父母面前是没有尊严的,是跪着的。而且这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了,不到青春期的孩子一般不会去捣鼓VR这些东西,也不可能研究一个相机,装一个模拟器,能玩一个小游戏。一般情况小学生基本干不了,肯定是一个基本上都是初中的青少年,或者至少也是小学高年级的了。
这么一个孩子,他有他的需求,而且他们的
学习压力很大,
学习科目很多,一个人的
禀赋不可能能够达到七个领域的领先,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人最多有一两个两三个领域,学得
比较好,其他的应该是学不好的。但是我们整个现实世界是要求我们的孩子所有方面都达到一个很好的程度,这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痛苦、非常难的事情。天天生活在这种痛苦和难的生活中,一个孩子绝对是需要更多的快乐来弥补现实生活的痛的。

我们看到这个文章里面,对孩子自我疗愈,对孩子探索行为完全不理解,完全不支持,甚至还因此而受到责骂。你说这个孩子的希望在哪里?常规来讲,这个孩子应该跟妈妈对抗,跟妈妈发生严重的冲突。但是很可惜这个孩子虽然也会有情绪,但是很快就放弃了跟妈妈的对抗。为什么呢?他为什么就变成一个乖孩子了呢?很简单,看上去他妈妈比他还要强,然后妈妈根本就不在他的需求。
我们讲,一个人的情绪背后一定是有他的心理需求的,这个妈妈根本不在乎孩子的需求。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当下已有的资源不会失去,也就是这个孩子非常害怕父母会遗弃他,然后他放弃了自己的需求,阴奉阳违。当着妈妈说好话,背着妈妈接着干他要干的事。为什么要说好话呢?怕被父母遗弃;为什么干自己的事呢?因为那是生命的需求。对这个孩子没有选择,他想要对抗,对抗不过他的妈妈;他想要做自己,只能是偷偷摸摸做自己。
你觉得这个人的潜能能发挥吗?你觉得这个孩子的精神能够站起来吗?一个孩子精神站不起来,处处受伤害,他的生命价值就会越来越低。但是这个孩子看上去没有低,你放心,他一定会越来越低的。虽然他表面上看起来我不在乎,我该玩还玩,表面上看好像什么都没改变,但实际上他的精神会越来越脆弱。

我们可以从他的
学习成绩持续下降就能够看到;我们可以通过老师和父母的不理解和持续的打压,就一定坚信这个孩子肯定会越来越差。没有别的结果,除非奇迹出现。
这个话题我就讲这么多。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可以值得探讨。但是因为时间关系说了这么多,你听到了什么?你看见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悟到了什么?请在屏幕上写下来。如果觉得我们讲得不错,别忘了给我们点赞转发,一定要关注我们的这个平台。
喜欢请点赞转发关注,点头像进去找专栏和橱窗购买陶老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