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努力这种优秀品质,也不一定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


我们必须搞清楚,这种自律、努力这种品质意味着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学业成功是因为自律和努力,所以从小就想培养孩子这种品质。我们看到的现实是什么?从小父母对孩子要求越高,越严格,越希望孩子养成自律,越努力。这些孩子小时候看上去可以做到,但他们到了小学高年级,进入初中,厌学更早,甚至躺平得更早,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不是偶然。即便这个孩子坚持完成了学业,最后得“空心病”的也很多。前几年北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写了篇文章讲:“北大新生大约有1/3的学生有‘空心病’”。什么是空心病?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也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你说这种孩子有希望吗?就算他坚持学,努力考上了北大、清华,他也不会有成就。所以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什么?从小自律的孩子应学得更早,到了初高中,完全无法自律。所以这个自律它不是一种可以持续的品质,它看上去更像是咬着牙坚持的一个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自律是一个人追求卓越时的一个自动化的、高效的选择。”每一个人,他身在不同的环境,会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比如:我压力很大,自己就要花很多时间去自我疗愈,去寻求快乐。如果我无所事事,我就得花些时间去折腾一些事情。自律,同样是一个追求卓越的人的一个高效率的选择。所以自律,实际上是一种适应期,是为了适应一个追求卓越过程中的效率的最佳选择。它不可能抽象的存在,也不可能单独存在。比如:陶老师特别自律,在一个农村大草原,一望无垠没有人,这下突然喉咙有点咳嗽,到底要不要在大草原上吐一口痰?这个无人区,没有人,野草茫茫。陶老师到底要不要自律?很显然,在这种环境中,没有必要去自律。因为环境中没有人造环境,也不会影响别人,为什么要这么自律?所以自律是某种环境的一种最高效的选择,或者是最佳选择。一个人想要追求卓越,绝不会选择躺平,除非他并不真的想要追求卓越,他只是想想而已。所以努力其实也是一个人追求卓越的自我选择,因为他只有选择努力,才能达到卓越的状态。如果他不想追求卓越,不想成功,不需要努力,也不需要自律。在没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的自律,就是一种自我伤害,自我约束。也是一种透支,一种消耗。这种行为只能在短期内起到一些作用,因为它不可持续发展,不可持续输出。不是你觉得重要,孩子就可以持续去努力的,必须要有一些前提。孩子特别想要成功,特别想追求卓越,他就只能选择自律和努力。因为只有如此,达到他的目标才最容易。如果选择拖延,又想追求卓越,这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所以孩子天生有这样的智慧,只是他需不需要这个而已。既然自律和努力能够让人变得卓越,能不能让孩子养成自律和努力?当然可以。首先得让他有梦想和目标。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保存精力是天生的本能,他不可能为一些无所谓的事去付出。所以你想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律,越来越努力,只要给到他梦想和目标,他内在会激发自律和努力的动力。我们实践过很多,没有一个例外。只有如此,才能可持续地自律和努力。其次要有超强的精神生命力,反之,容易累,容易退缩,容易放弃。精神生命力是你想要的结果的前提。接下来还要有自由的环境。没有自由的环境,那就意味着所有的努力都是被你控制,都是为你在努力。他在如何达成目标方面,没有自己的决定,没有自己的方案,没有自己的可能性。他在为别人努力,没有人会为别人努力而坚持多长时间。“久病床前无孝子”,那生养你的爹娘,你照顾久了都会烦,更何况一个孩子,他怎么会为别人的目标去努力呢?所以应该把自由给到他,让他感觉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他自己的决定,他如何去努力都是他的决定。只有这样,这些事情才跟他有关系。所以自由的环境实际上是把责任和目标完全落实在孩子身上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一旦你介入这件事情,就跟他关系不是太大了。你介入的越多,这件事情跟孩子的关系就越小。最后,梦想和目标全变成了你的目标了,跟他没关系了。所以,真正自由的环境才会体现这种信任,才会给到孩子成长的机会,才会让他把自己的成功与付出建立一个因果逻辑关系。如遇育儿困惑,可私信咨询陶勇老师。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