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那么努力却救不了身陷网瘾的儿子?
这个文章讲的是一个爸爸如何拯救自己的孩子,最终还是彻底失败的故事。我下边来读这个内容精选。因为原文特别长,所以内容我进行了一部分删减,但是我没有改一个字。
《现代林则徐的悲剧》——这个现在林则徐是谁呢?就是一个父亲最后对自己的孩子绝望了,想要去找到林则徐的后代,让林则徐的后代去呐喊、呼吁要禁电子毒品。这个电子毒品是什么呢?就是电脑游戏。
我们来看一下内容。

他的儿子“小学四年级时候年年考第一,全县所有小学组织联考比赛,儿子照样是第一。别人拿奖状一张一张地往家里拿,儿子每次都是带回来一落。”大家注意,这个孩子年年考第一必然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智商高。智商不高的,普通的孩子你怎么
努力都很难拿到第一;第二,特别想要拿第一。也有智商高的孩子天天玩数学、玩围棋,天天玩什么积木或者什么别的东西,那成绩不好。你要想拿第一,你真的得花很多时间把那些字词,把那些细节给死抠。可见这个孩子智商高,并且很
努力。
郑立书甚至还劝他,郑立书是谁呢?——孩子的爸爸:“不要抓得太紧。个性也很重要。”儿子却跟他说:“你不知道,这次小考有人超过我了,下次我就得想办法超过他。”
这个孩子是不是好胜心特别强呢?对。没有好胜心,他也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去拿那么高的分数。那点时间玩会儿别的不行吗?说明这个孩子好胜心特别强。

那什么人好胜心特别强呢?我们说每个孩子都有好胜心。但是如果一个孩子的生命价值来源是多样化的话,那他就没有必要非要在成绩上去死磕。可见这个孩子他的生命价值来源肯定是很单一的。也就是说
学习成绩好,给到他的生命价值是很高的,除此之外,应该是很低的了。
我们讲故事在讲心理学,在讲
学习观,在讲我们科学育儿的底层思维。这个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当时很多老师见到这个孩子,都跟他说:‘这个孩子这样
努力下去,清华北大不是梦。’”

“初一的时候。郑立书给家里买了一台台式电脑。孩子放假回来偶尔会在上面打游戏,放松一下。不过频率不高。没有太在意。”
为什么这个初一的孩子在上面打游戏频率不高呢?有没有想过?肯定是有原因的。很显然,他在这个时候现实生活中得到奖励是很多的,现实生活中对他的伤害和压力还没有超限,所以他不需要玩那么长时间的游戏。
按理说,一个男孩天生就是喜欢玩游戏的。而且游戏能够给一个孩子,特别是男孩带来很多战斗策略、探索未知领域诸多快感。但是这个初一的男孩他并没有玩太多,原因在于当时现实生活中给到他的奖励还足够大,而且说痛苦低于奖励。所以他不太需要这个东西给他带来额外的快乐。

“到了第二年,湖北省重点高中黄冈中学在全省选拔,尖子生按照以往的惯例,只会点名应届毕业班的学生。但是读初二的儿子也成了候选人。全家都很激动。那年寒假,从寄宿制初中回到家的儿子开始频繁坐到电脑前打游戏了。”
大家注意,这个节点在初二,初二的寒假。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问题呢?
我们看到这个孩子是寄宿,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我经常讲一个孩子在高中之前是不适宜寄宿的。除非这个孩子的心智发育非常健全,或者说他的认知和心智发育超前,那么这个可能提前寄宿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多少还是会有影响。而这个孩子从初中就寄宿了,一定会对他的精神生命造成伤害的。毫无疑问。我们今天不重点讲这个伤害是怎么发生的,但这是一个事实。你不要跟我辩论。因为很多问题,孩子最后追溯他的成长历程,跟小时候被寄养,小时候被寄宿有很大的关系。

那个时候他为什么开始频繁打游戏了?跟他的寄宿生活有一定的关系。但肯定不是唯一的关系。还有什么?当然是还有越来越繁重的
学习任务、越来越频繁的考试、越来越严重的升学的压力。当然这个文章里面没有说。不用说,大家拍屁股也能想出来一个初二的学生。这些老师会天天强调什么?家长会天天强调什么?
而且他竟然被黄冈中学录取了。这时候又出现一个新的情况——我不需要
努力了!我早就有点厌烦了,厌倦了。太好了!现在我这个
中考的问题也解决了,那我就可以疗愈一下了。
所以种种因素总合起来,他就必然会坐在电脑面前打游戏。

这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们家有电脑。他们家如果没电脑,
他也打不上游戏,他可能也不会这样。但是我跟你讲,你不要怪他爸爸给他买电脑,祸害了这个孩子。如果说他们家没有电脑,他不打游戏,他也不见得会
学习。而且他现在不打不代表他到大学不打。只是问题出现了,先后时间有所不同而已。所有本已经埋下的祸根早已埋下。
“到了饭店。郑立书夫妻叫他
吃饭。儿子嘴上说’等一下’,一个小时以后依然盯着屏幕,头也不抬,再去叫还是’等一下’。包括晚上熄灯睡觉之前也经历一场这样的拉锯战。”

初二寒假问题严重了。
“一天下来,儿子
作息常常是白天黑夜颠倒。郑立书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走到电脑跟前拔掉电源或者强行关机。只有这样他才能停。”
一个初二的孩子,这个力量很强大了,这个孩子已经开始不想听父母的话了。但是终究还是别不过父母,父亲要拔掉他的电源。很显然看上去这个孩子没有任何举措。说明他在精神上是懦弱的。说白了他想要做自己,想要去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但是一旦遭遇权威的打压,他仍然没有力量去对抗。说明他想要
叛逆,但实际上,没有能力
叛逆。实际上他想要
叛逆的这个念头被打压下去了。这不是好事。对,父母能管住孩子不是什么好事。

“大年初一,亲戚们来拜年,堂叔家的表妹也来家里做客。电脑当时在农村是个稀罕的物件。郑立书想借着待客让儿子从游戏中短暂休息一会儿,就提出把电脑给表妹玩儿俩小时。听到这个说法,孩子没动。郑立书觉察到他很不愿意,就又多说了两句。因为这件事情,父子俩搞得很不开心。”
这个父亲想的太多,他总想通过某种形式去教育孩子,所以他做了很多事,这些事没有建立他跟孩子的连接,而是在断掉跟孩子的连接。
“原本每年开学都会带儿子去剪头发,那一年儿子却怎么也不肯去,又拉又拽,拖到理发店。刚剪了一半,这孩子就从椅子上跳下来跑掉了。郑立书费了好大的功夫又把他抓回来,重新摁到椅子上。”

大家注意。他居然敢去抓一个初二的男孩,能把他揪回来摁到椅子上。你想想这个过程他的孩子能跟他建立连接吗?这个过程有爱存在吗?祸根早已埋下。
“这一次儿子告诉他,如果今天非要给自己剪,那他就
不上学了。郑立书没有在意,就把他推在椅子上。让理发师剪完了。”
不听孩子话,迟早吃大亏。可能这个初二的孩子他力气还打不过自己的父亲。或者是从道义上,他可能真的不敢去碰自己的父亲。但是他有另外的惩罚自己父亲的形式。怎么惩罚?“我不使用暴力,我可以不学。你总不可能在学校里面盯死我。”

以前我们分享一个案例。有个家长,她的孩子三四十岁了。这个家长为了控制她的孩子,跑到孩子工作的单位,是一个行政大厅,在那里撒泼打滚。最后她的孩子没办法自杀了,三四十岁。
这个郑立书很显然还没有疯狂到那个程度,他父亲要跑学校里面撒泼打滚,估计这个故事已经结束了。
不听孩子话,吃亏在眼前,在未来,一辈子。今天我就把这个话放到这里,不听青春期孩子的话,玩蛋得更快。

“剪完头发,郑立书开车送他去学校,到教室门口。儿子死活不进去,老师来了也没用。最后只能把他从学校拉回家。”
拉回家不是陪他回家,不是送他回家,是拉回家。这个孩子很显然学校也不想去,家也不想回,无路可走了。
很多家长不明白,“陶老师,这个孩子不听话,我不管他,这不就上房揭瓦了?”我不管那些,只要跟父母的链接断掉了。

这孩子就会出问题,不用说那么多。你说那些都特别有道理,但是孩子毁了,这也是一个结果。你没有别的。
“寒假之后,儿子开始变得很不听话了。”为什么很不听话的呢?因为连接断掉了。
“之后儿子游戏打得更凶了。郑立书看不下去,一把把他的手机抢过来。孩子三天三夜不
吃饭。‘他想让我低头。’郑立书说。”

一个孩子三天三夜不
吃饭,你说这个玩游戏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的事情?他可以为了玩游戏三天三夜不
吃饭死给你看。那你说这件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到底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还是生死的事情?
很多家长理解不:“爸爸妈妈给你一个生命,养育了你十几年。你竟然为了一个游戏跟父母反目成仇,你竟然能为了一个游戏而毁灭自己的生命。你这是大逆不道。你这是没有经过挫折教育,没有经过逆商的训练,生命教育搞得很差。”你说的都对,但是,不解决问题。因为你没有看到孩子的需求。孩子的需求超越了你们所见过的所有知识体系。
“第四天,他直接告诉儿子:‘如果你想用不
吃饭,要我向你妥协,这是不可能的。我跟你表个态,如果你真想寻死。不能死在家里,你到我车上去,我把你送到没人认识的地方。我把钱给你,你想活也好,想死也好,跟我没关系。’”

大家注意。这段话什么意思?这段话就是彻底断掉连接,彻底断掉关系,彻底对这个孩子进行精神上的抛弃。比如说我的孩子他不听话,他做的事跟我想要的不一样。我要让他去读书做官,追求学问,他非要去玩什么摇滚乐。那我就跟他断绝亲子关系,他不就是这种想法吗?连接已经彻底断掉了。
“他用手拖儿子,儿子不动。郑立书直接踹了一脚,儿子从二楼一角滚到了一楼。在一楼的地上,儿子坐着一直哭。郑立书没有管。他起身去开车。”
这个孩子实际上已经被打败了。哭了而不是‘老子走了,我随便你。’他没有离家出走,说明这孩子精神力量不行了,已经被他彻底摧毁了。

“双方正在僵持中,邻居及时赶来挡在中间。她对郑立书进行一番劝说,又给儿子盛了一碗饭,算是双边都找到一个台阶下。”
不过看似解了围。但是梁子已经结下。后来这个父亲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患上了网瘾症,要让他帮孩子去转移注意力。果然夫妻俩就变着花样陪伴孩子。
“去旅行,或者在家门口摆了一个乒乓球台子,郑立书看儿子玩得高兴,好像忘记了网络游戏的存在。于是就跟他说可不可以去学校了。”

有很多求助我们的家庭,这种
厌学症、
抑郁症孩子的家庭,我们给他进行了咨询或者简单的建议,或者让他们孩子
学习越来越好。这家长就急不可耐地随时逼问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去上学,明天能不能去上学。孩子犹豫了几天回去上学了,家长高兴了。
家长才不在乎孩子学不学得进去,才不在乎孩子未来会怎么样呢!他只希望看见孩子坐在教室里面那个镜头。只要那个镜头锁定,家长心就安了,好像未来就有前程了。但是我们说的求知欲、好奇心、
梦想和目标,超强的精神生命力,这些东西一个都不重要。对家长来说,只要坐在那里假装
学习,他就高兴。结果没几天就一定会回来。
看这个孩子。“老师同学也来劝他学还是要上的,儿子也答应了。”为什么答应?熬不过大家的要求。“你们说
学习那么重要,我他妈不
学习,那不就完蛋了。”他也不想马上完蛋。虽然他也不知道希望在哪。

“但是不能去原来的学校了。”太丢人了。原来的学校同学们都知道他以前是个学霸。现在变成学渣了。“托关系换了一所初中。好景不长,没读多久又躺下,啥也不想干了。”
快结束了。别着急,太精彩了。你们会看到这个孩子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向失败的。你们会看到这个孩子不可能有希望。因为方向错了。
“学校里有老师找到郑立书,劝他给儿子找心理医生看看。”老师是搞不定的,绝大多数老师不懂孩子,不懂心理,连
学习是如何搞砸的都搞不懂。当然他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他不
努力,他不专注。那还用你说吗?但是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没几个能搞明白的。

“郑立书一开始有点抵触。觉得孩子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在老师引荐下还是联系了一个医生。那个医生告诉他,如果真的是网络游戏上瘾,医生们也没办法。”
精神科的医生只会测评你的孩子有没有
抑郁,有没有分裂,有没有焦虑。但是原因不明,治疗方法不明。基本上都是开一些镇静的药或者是什么药,不起本质的作用。就跟治感冒一样,治不好,你吃了以后觉得会好一点,实际上跟吃药没太大关系,最后感冒好了。
了解了郑立书家里的情况之后,那位医生告诉他如果是网络上瘾没办法,他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孩子救不了了。为什么救不了了呢?我们知道为什么,连接断掉了。

“一点希望都没有,但是当时他还不想放弃,想到了戒网瘾学校,一查,还真有一个权威的学校,然后就把儿子送进去了,最后没多久又回来了。”
戒网瘾学校的孩子都是绑着去的。如果一个孩子在戒网瘾学校里面绝食,或者是跟你拼命,这戒网瘾学校也没办法,还得送回来。郑立书也不清楚,他觉得儿子回来还是想着玩游戏。这样脆弱敏感、生命价值很低的孩子在哪儿都待不住的。小学和幼儿园例外,小学和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到了初中,一旦社会化的需求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以后,一般敏感的孩子都是待不住的。所以这个父亲其实对孩子的问题完全没有摸到门。
戒网瘾学校的日常就是军训。无非就是跑跑步、站军姿。日常主要
学习弟子规,这解决生命价值很低的问题了吗?这解决求知欲、好奇心的问题了吗?这解决
梦想和目标的问题了吗?这解决精神生命强度的问题了吗?一个没解决。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学校也很水。但就是这样很水的内容,他也是后来从儿子的日记里面了解到的。

“孩子躺在家里不读书的情况越来越频繁,来来回回持续了很多次。初中就拖拖拉拉读了五年。”
就这个样子,他还想让孩子回去读书,疯了!到了后面,郑立书选择了妥协,达成协议,手机和游戏可以玩。但是学也要上。这个协议来得太晚了,如果初二的时候就给到他,我觉得不会走到今天。
“上重点高中已经不现实,只能寄希望于私立学校。”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花钱造假。其实他去哪个学校也待不住。因为孩子生命价值低。也没有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他先后送儿子进了两家学校。学费、书本费加上给老师买
礼物疏通关系的费用。花了近20万块钱。”

你看他做的这些事全是强迫孩子、行贿的手段,全是造假。不可能有好结果。虽然我也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你方向错了,你没有智慧,大自然或者叫老天爷,一定会惩罚做错事情的人。
“高考最终考了300多分。”那随便怎么天天打游戏混日子,他也能考个两三百分。“上了一个专科大学,中途又休学两年,后来干脆不读了。”
这根本就不是上学的问题。这种孩子就送去清华北大,也待不住,专科大学也待不住。所以家长想要让孩子坐在学校里面上学的那种造假的模式,根本就不可能造假下去。

“看着儿子躺在家里的样子。自己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他觉得儿子剩余的生命力就这个样子了。甚至给110打报警电话。但对方说这是家务事,管不了。又给福利院打电话:‘只要有张床,有个手机就可以。他不会伤害别人的。’对方表示不符合收养的条件。”
“在无数次的拉锯战之后,夫妻已经麻木了。他甚至会劝妻子:‘你就让他玩吧。现在已经成人了,拉也拉不动,拽也拽不动,把手机给他。’这样他和儿子一年都没有一句话。”
说白了,他彻底断掉了跟孩子的连接。

这个孩子虽然成年了,但是心智是个孩子,是个孤魂野鬼。不光郑立书,其他人在儿子面前像空气一样。孤魂野鬼关闭了所有对外的通道。
“儿子也不出门,在家躺两三年。郑立书觉得孩子骨头变形了,肌肉也萎缩了。最绝望的是离家不到200米,有一户邻居家里的孩子因为打游戏跳了楼。这件事情给郑立书冲击很大。但是他有时候又恨自己的孩子:‘我的儿子怎么就不能去跳楼呢?’他常常觉得自己会随时疯掉,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也偷偷给自己看。医生劝他不管怎么样,要挺住,不能陷进去。自己都陷进去了,那家庭就完了。他觉得医生说的对,自己再也不能倒下去了。于是他决定走出去,到外面吼一吼,喊一喊。”
“他到了福州林则徐的故乡,辗转找到林则徐的后人,希望他们站出来。为了这件事情,央视已经将网络游戏定性为精神鸦片。如今还有这么多家庭,林则徐要知道这个事情他在地下能睡得安稳吗?”

这个感觉特别像一个小孩打了败仗,就气势汹汹地说‘我爸爸是警察’,‘我爸爸是李刚’。他还找了很多网瘾受害者家庭,和他一起写联名信,拿到北京上访,希望国家出面关停。
结果怎么样,我再给大家读一段。“他在求助,在救自己孩子过程中,到处走,到处结交这些人。他了解到这些人有未成年人为了给游戏充值,将尖刀刺向亲生父母;也有刚刚通过高考考上名牌学府,却沉迷游戏被迫退学;还有成年人在通过网络游戏参与赌博,最终欠下巨额债务,妻离子散。”
这是网络游戏的问题吗?这是手机游戏的问题,还是父母教养方式缺失的问题?

一个未成年人为了给游戏充值,将尖刀刺向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为什么就不能自己去挣钱?他要能挣钱。他不就自己挣了吗?谁把他挣钱的能力毁了的?谁把他一生的自信毁了的?为什么有的人考上高等名牌学府,却沉迷游戏被迫退学呢?那不就是在初高中阶段把孩子跟游戏屏蔽掉了吗?你能屏蔽一辈子吗?为什么有人想要参与赌博,一夜致富,然后妻离子散?难道你就不能通过自己的
努力去奋斗吗?他要有自信,为自己的未来
努力奋斗,他要相信自己能成功,他不早就去
努力了吗?
这些人都是被父母毁了!
父母并不知道自己毁了孩子,他们觉得是为孩子好,或者是有的父母:“呦,我们不就是这么长大的吗?”你是这么长大了,如果你现在没疯掉,没
躺平,那你是幸运者,你是漏网者,不代表你就成功了,不代表你的孩子就得跟你同一个环境。就算是你的孩子跟你在同样的环境成长,有可能你没疯掉,他仍然会疯掉。因为凡事都有规律,如果不去爱一个孩子,不去跟孩子连接,这个孩子一定会毁灭。

毁灭,它分几种层次。有的是肉体的毁灭,有的是精神上的毁灭。有的是一辈子像行尸走肉一样,虽然也在工作,也在成立家庭,但是每天都是一样,只是说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而已。
只是说我们还不了解有精神生命毁灭这么一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