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底层思维读书会《我要的是葫芦》揭示的生命底层规律




这个简单的故事里面有什么大道理?这个故事叫《我要的是葫芦》。

从前有一个人种了一颗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了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什么叫蚜虫?蚜虫是世界上分布数量最多、存活率最高的一种昆虫,它往往附生在很多植物上,它的适应能力超强。有各种各样的蚜虫,好几千种品种,但是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就是分布很广。不管是草本植物还是木本植物,它都能生存。它甚至发展出不需要两性就能繁殖的能力。蚜虫到处都有,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有,我们这边叫绿虫,就是一种绿色的有点透明的小虫子,就附着在植物的茎上或者叶子上。)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呢?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需要治吗?我要的是葫芦,我要的不是叶子,叶子被虫吃了,那怕什么的?”没想到过了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的都落了。



故事讲完了。特别平淡无奇的一个故事。那我们能不能从一个特别平淡无奇的故事里尝试学会提出问题,思考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我们需要把每一个问题都能够想得精准一点,让我们的思维能够细致化,这样我们在实践任何事情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做到位,否则只是做了一个大概,很多事情都不会被推动。

我们针对不同的孩子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认知水平比较低的幼儿、小学生,我们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简单的问题主要就是有什么,或者是从字面上直接能够看出来的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说这个人为什么要种葫芦,可能很多孩子说“我哪里知道?”确实,我也不知道,谁又知道他为什么要种葫芦?但是我们能不能想出三种可能性,如果是你的话,你为什么会种葫芦呢?我们能不能说出三种可能性?比如说有一天我看到《葫芦娃》这个电视剧,我突然想到我是不是也可以种几个葫芦?有一天,我看到《林冲风雪山神庙》,他的枪上面挂着一个酒葫芦。这个葫芦是怎么种出来的?我是不是也可以种下?有一天,我正在逛淘宝,突然看到有人卖葫芦种子,我就想买一个,反正也不贵。你可以编三个。你编的这三个理由,不就是一个无中生有创造发明的过程吗?

第二,葫芦为什么后来变黄,一个一个的掉了呢?这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因为原文里面讲了,蚜虫越来越多,葫芦就变黄了,就掉了,这是一个直接的原因。但是其实背后还有更深的一个生物生命系统维持的一个原因。但是不用跟孩子聊这么多,因为这是初阶的问题。



我们再看进阶的问题可以聊些什么。虽然我把这个问题给大家准备出来了,但是你要学会尝试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就能够思考这样的问题。你能思考这样的问题,你就能够洞察更多的规律。所以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很重要的前提。我们来尝试学习提问题,不是说你今天能提你就提,今天不能提,你就不提,这是训练出来的。

我们看一下进阶的问题,这个人为什么一会儿喜欢可爱的小葫芦,一会儿又渴望一个南瓜大的葫芦呢?这是一个好问题,葫芦小的时候也喜欢,大了以后甚至渴望它变得更大,变得更神奇。其实我们对孩子不也是这样的?小的时候好可爱,他要是不长大就好了。但是长大以后你又发现他长大的可爱。你会发现“哇!这孩子居然掌握了这么复杂的技能。了不起,简直太神奇了。我真希望他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我真希望他未来能做了不起的事。“所以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他有不同阶段的需求。

这个人种葫芦,小的时候喜欢小葫芦,大的时候希望这个葫芦能变成一个超级厉害的大葫芦,说明这个人真的爱葫芦。那我孩子小的时候我看他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小孩,他长大了以后,我觉得他真了不起,他就是我的骄傲,什么时候我都喜欢他,那就说明我真喜欢他,那我喜欢他他才会变得越来越好。可能有的家长就搞不清楚,“他得让我喜欢我才喜欢呐,他得做出让我高兴的事,他做对事情我才喜欢。”



这就又回到了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了。你别忘了你的孩子是未成年的成长主体,他的成长是需要提供资源保障的。父母爱孩子,就是他成长所需要的资源。就像一个小鸡,它要长大,它得需要一些基本的东西。基本的东西没有给够,它凭什么长大,凭什么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小鸡呢?所以肯定是先有鸡才有蛋,不可能先有蛋才有鸡的。所以这个亿万年看上去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没那么复杂,一定是先有鸡的,没有鸡怎么会有蛋呢?

我们看这个人为什么一会喜欢可爱的小葫芦,一会渴望南瓜大的葫芦。因为一个人的需求在不同阶段会变,我们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也会变,孩子的需求也会变。以前孩子听你的话,到了青春期他不听你的话了,因为他需求变了。以前是怕你抛弃他,他活不下来;现在不怕你了,他早就不想听你的话了。说明你说的话确实有点缺德,你说的话不能给他提供成长的营养,所以他才不愿意听的。

你得看到不同阶段需求的变化。如果你没有发现你孩子长大了,没有发现你的孩子比你还高了,你还想跟小孩一样去管控他,去责骂他,最后就会培养出一个抑郁症患者,培养出一个对未来绝望,对社会仇恨的人。那你到底是想要他好还是不好?



我们来看进阶问题的第二个问题。虫蚜吃叶子,为什么葫芦变黄了?这是这个种葫芦的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其实这个寓言故事,它实际上在嘲笑种葫芦的人,危险危害的因素出现了,他没看见,他只看重结果,不去看重成长过程的必要资源保障,他是个笨蛋。

这个种葫芦的人其实就跟我们那些普通的家长一样,只想让孩子要一个成绩好、考名校、工作好的一个结果。但是他没有关注到过程发生了什么。“呦!我的孩子现在学习的痛苦越来越多,学习的厌恶情绪越来越大,他的精神状态越来越不好……”他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精神不好,你的学习痛苦,那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要的不是你的精神快乐,我要的是你的好成绩、名校。所以当你精神上要突围,你精神上遇到的打击那么多,遇到精神上的蛀虫很多,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我要的是成绩和名校,我要的不是你精神上的快乐。“所以普通的家长都是这么想的。

他想的是:“你现在学习不好,作业没完成,你又不敢去学校了,怕老师让你交作业,那你怎么就不能多学习,专注高效地把作业做完呢?“他没有发现孩子的精神已经被蚜虫给啃光了,这个精神生命马上就要枯萎了,哪里还能结瓜?为什么蚜虫吃叶子葫芦会变黄;为什么那么多的学习压力附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躺平?看上去没有什么直接因果关系,但是关系太大了。



只有懂种葫芦规律的邻居,看见这个葫芦要完蛋了,他赶紧跟这个人讲:“你蚜虫问题要解决,不解决的话,你这个就没结果哟。“这不就跟我们天天在这呐喊:”大家要看到孩子精神生命状态哟,一定要让孩子的生命加速高位运行。要不然孩子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不想做哟。“很多家长就”你说这个跟我说的这个有什么关系啊?陶老师,你能不能讲点干货?你讲我回家去,我到底是揍一顿或者我变着花样数落孩子一顿还是怎么办就更好了呢?“他不听规律,因为他要的不是规律,他要的是一个结果,就跟这个种葫芦的人一样。

我们再说高阶的问题。为什么蚜虫能促成葫芦的进化?这个事其实就跟我们养孩子一样。很多父母的孩子出问题了,厌学了,辍学了,什么也不想学了,躺平了。我说太好了。为什么太好了呢?如果不发生这个事,这个父母一辈子不觉醒,如果不发生这个事。这个夫妻之间的关系还处于一种不断地抱怨、互相诋毁的状态。一旦孩子出问题了,问题出得越大,妈妈搞不定了,得把爸爸拉过来一起搞。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的关系破冰了,以前他们是两头牛,往两个方向走,现在他们合成一个方向,把孩子从泥坑里面拉出来。这个时候夫妻关系重新变好了,家庭重新拥有了凝聚力。那么这个孩子未来有了希望,不光孩子有了希望,这个社区少了一份不安定的因素,这个国家少了一个出现混乱的一个癌细胞。

有蚜虫虽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是我看这个事不见得是个坏事,而且能够促进葫芦的进化。蚜虫为什么能促进葫芦的进化呢?蚜虫一多,葫芦就面临两个选择,我要么就拼命地长,拼命的结果。蚜虫再多,我长得速度超过你吃的速度,所以我仍然保持了一个正常的状态。但是它有一个前提,前提就是这个葫芦的根扎得足够深,土壤的营养足够多。那我们可以把蚜虫看成是一种压力。然后在压力的情况下,只要有人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那么我是可以超越这个压力的,最后我仍然成功了。我不但能成功,甚至我可能会长得比别的葫芦更加健壮。因为我为了对抗伤害,我可能一下子爆发了我的潜能。这是一种可能。



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个葫芦没有资源。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它暴长,而且这个葫芦它生下来比较脆弱。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脆弱,反正它觉得完蛋了,蚜虫太多了,没希望了,那就算了,不用努力了。很快叶子吃光了,已有的葫芦必然就没有水分和营养的支撑,就整体死亡。

这有什么好处呢?对于这个个体来说是 100% 的失败。但是对于葫芦来说可不是。这个生下来脆弱的葫芦,生在这个不合适土壤的葫芦肯定是被灭绝了,活不下去。但是一旦有葫芦生存下来,那么这个生存下来的葫芦,基因就比较强壮,基因就有更大的力量,所以能活下来的葫芦就是最优秀的葫芦。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蚜虫能够促进葫芦这个物种的整体的成功,但是它可能会导致部分个体的彻底失败。



任何一件事情我们要从多维的角度思考,如果你看事情只有当下的好和坏,只有一个标准,那这个世界对你来说简直是难以理喻,你根本理解不了这个世界,所以你总是处于一种困顿,无助,交困的状态。

我们再来看高阶的问题。蚜虫到底是不是坏家伙?我们从儿童的角度,蚜虫到底是不是坏的,葫芦是不是一个善良的植物呢?葫芦被蚜虫伤害了,那葫芦是不是一个善良的生物,而伢虫就是一个邪恶的?能不能这么说?肯定是不能。葫芦对整个生态也是有伤害的,它会吸取土壤里面的营养,会让土地变得贫瘠,这些对蚜虫也不会成长。蚜虫的数量多少肯定是跟植物的茂盛有关系的,所以整个生态它都是一个互补的状态,互相成就,互相弥补,互相支撑的一个循环。所以我们要逐渐让孩子跳出好坏之分。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父母要成熟。你要拥有成熟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对错好坏去评价这个世界,那你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



我讲完了。我讲了很多,有关于自然选择,有关人的需求变化,有关生命的状态跟养孩子的关系,有关是非好坏的评价。讲了很多很多,但是我不知道你从中悟到了什么,因为有的东西你可能明白,可能有些点你没想到。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