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如何避免孩子被应试教育伤害?


如何避免孩子被应试教育伤害?大家注意,我说的是应试教育,不是每一所学校,有的老师,他实施的是新式教育。应试教育一定是有伤害的,而且伤害一定是大于它的成长的,否则它也不会是叫应试教育。所以应试教育一定是有伤害的。如果你确定你孩子接受的是应试教育,非常非常不幸哈,没有太多的选择。期待我们的教育改革最后走向什么方向?教育部门给每个家长发放教育券,由家长拿着教育券自己去寻找他理想的学校。理想的学校收到教育券,去向教育部门领钱,也就是说应该把选择权给到我们的家长,这才是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但是很不幸,现在没有这样的环境,所以我们必须要去认识到这种应试教育的伤害,我们要避免这种伤害,或者化解这种伤害。因为你确实是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你必须要做,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你需要做这个事情。

具体怎么做呢?第一,不要看重成绩。大家注意平时成绩意味着什么?平时成绩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考得太好,你不要怕。因为考试是考给老师看的,不是考给学生看的,也不是考给家人看的。成绩是给老师看了,让老师去了解班上同学的学习成效,如果普遍不好,说明教学方式出现了问题;如果个别同学不好,说明个别同学的思想上或者精神上出现了问题。平时成绩是老师随时了解他教学成果的手段,不是来逼迫,也不是来威胁孩子的手段,我们家长必须要清楚这一点。当然,说实话,很多老师都不清楚这一点,其实月考也是这个意思,期末考试它也是这个意思。我简单点说,考试是在考老师你到底教的好还是不好,如果一个会教育的老师,他会去不断的调整方式来匹配学生的需求,对不对?对教育来说,学生是脚,教育是鞋,应该由鞋来适应脚,而不是脚来适应鞋。所以考试是让教师为每一个学生匹配一双合适他的鞋。教师不要搞反了,如果教师搞反了,让学生来匹配你的教学,我告诉你,这个孩子的潜能是无法发挥的,他甚至会有会出现中途退场,一个孩子,他穿 42 码的鞋,你偏要给他一个 38 码的鞋,你觉得他穿着能奔跑吗?他不光穿着不能奔跑,而且他穿着疼,会出血,最后就跑不完全程。所以我奉劝天下的教育者,包括我们的学校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清楚的知道,考试是帮助我们发现学生所需要的那双鞋,而不是去让学生把他的脚削掉来适应我们的同一双鞋。家长你不要简单的用别人的方法去套用你孩子,你不要看别人在学什么,你孩子就要学什么,一定要去研究孩子需要什么。学校的教师也是这样的,好的教师是他应该准备很多通用的鞋码和材料,一看你的鞋是多少码的,立马选一个合适的组装一下就行了,这是好的教师,不要高标准,严要求。什么叫高标准?要完全按标准来的完成作业,这就叫高标准。如果你的孩子很长时间都无法达标,你却总想让他达标,这就叫高标准。不要认为别人都能完成老师要求,那就必须要完成。你要用别人的要求去要求你的孩子,不就是用别人家的鞋去让你孩子穿别人家的鞋吗?你觉得那行吗?不要完全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作业,特别是你的孩子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完成的情况下,你就不要去追求完全达成。不要完全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作业,咱们能完成基本完成就行了,干非要在 8 点钟前完成,干嘛非要回家来先完成,有这个必要吗?不要把学习变成一件痛苦和难以承受的事情,这样的话就会越来越难。几乎绝大多数,几乎所有的磨蹭和拖延,都是因为做这件事情痛苦。为什么痛苦?因为你把这件事情变得痛苦。你为什么把这件事情变得那么痛苦呢?因为你总想让你的孩子去达成别人的要求。你为什么总想让你的孩子达成别人的要求呢?因为你愚蠢,你没有教育智慧,你的孩子能力不足的时候是达不成的。孩子能力超前的时候,这点要求太简单了对不对?怎么能让你的孩子的脚适应别人的要求呢?他只能是让别人的要求适应他的脚,这才是教育。

避免完成无用的学习任务。什么叫无用的学习任务?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死记硬背单词,死记硬背课文,学会了马上就要写,会学了马上就要能做。对,这就是无用的学习任务,没有意义,做起来困难。如果非要做到,那就要耗用孩子的意志力。如果你现在就把孩子意志力耗尽了,过一段时间躺平给你看。你的孩子躺平了,请问老师负责吗?老师说我只是一个要求,我又没有逼着他去做,我又没有逼着他抑郁。那谁逼他的?他不是你自己逼的吗?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学语言不是死记硬背来的,学语言是天天用这个语言才学会的,我说的是用这个语言,而不是死记硬背学语言。哪个孩子学说话是死记硬背学来的?死记硬背课文有啥用?这个课文跟你孩子没有半毛钱关系,他背会了,他过两天又忘记了,那你死记硬背干什么?你还不如考前再死记硬背,或者是我就不要这几分,好还是不好?我争取把别的分全部拿下,我就不要这几分,行还是不行?或者是考个及格怎么着?你现在学的这些课文不都是一个通用知识吗?通用知识我死死记硬背着干什么?什么叫通用知识?通用知识是可以简单的去通过再次学习得到的东西,既然小孩子都能学会,那以后还学不会吗?还有就是学了必须要听写,学了必须要全做对,谁给你这种要求的?如果我学了就全做对,不是每个孩子考清华北大了吗?可见学了也不可能全做会。你全做会了,你也考不上北大清华,那就说明这件事情根本就不靠谱。学习是一个螺旋进步的一个笔记,我今天学了几个东西,我当时确实是我认识了,但是回来可能又忘了。但是明天在课堂上又讲了这几个字,又用上了这几个字,我又想起来了,我又忘了。后天我又看到了这几个字,我终于把它记住了。一个礼拜以后,我终于能写全了。但是我今天学了。你干嘛非要让我必须要掌握?学习是这样掌握的吗?所以,你只要超越孩子的学习规律去做事情,你的孩子必将痛苦。一旦痛苦,就会厌学,一旦厌学,未来就没有希望。老师的要求不见得是对的,他要会教好孩子,你孩子学习能那么费劲吗?他就是教不好孩子,很多老师是用一双鞋,让不同的脚去穿,你觉得这靠谱还是不靠谱?连这么不靠谱的事情你都要相信他,你疯了你。所以我基本上是不相信一个老师说的,他只是带着你去学这些知识,他要不带着你去学,可能你想不起要学这些知识,他只是带着你去学。其实学习的主体是孩子,不是老师,学习的方式是孩子,而不是老师。孩子才知道他该怎么学,他该学多少能学会。别在学习上投入太多的时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长了,已经比一个人上班的时间还长了,你还要给他再用更多的时间,你疯了。写作业的时间也足够长,不要再额外增加什么预习复习什么练习题,不要再额外增加了,你实在要拿个好分数,你在考前期间一个礼拜开始练习,可以。你不要在日常生活中这样去干,日常生活这样去干,会让你的孩子很多关键的能力就发展不起来了,因为他的时间资源是有限的,他的精神生命力也是有限的。



我们现在讲的是如何避免孩子被应试教育伤害,这些事情你必须要真的去做,不是说。而比如陶老师,你讲的太有道理了,现在的教育真的是很气人,什么也没干。这种家长,我们说叫执行力弱的家长,他其实表面上看似执行力弱,本质上来讲是他没有听明白我们在讲什么,虽然他听明白了,但是他真的没有听明白,他要听明白了,他会吓出一身冷汗,惊叹一声,幸好我听到这个东西了!幸好我明白这个东西了!如果他没有这种感觉,他一定不会去做。他不去做,什么也不会改变。他只能得到一个应试教育下的潜能尽毁的学生,他的孩子以后找工作困难,遇到困难就退缩。他还会这么想,他说幸好当时我逼孩子一把,要不逼他,他现在还不知道在哪儿撒野呢。你信还是不信?

让孩子的生活有多元的快乐来源。为什么要有快乐来源?因为现实,因为应试教育太烦人,太痛苦。你要说应试教育不烦人,不痛苦,我认为你没有人性。一个哺乳动物,一只狗都比你家孩子幸福,你居然看不到这一切,所以你是没有人性的。当然我也不是骂你,我是想让你顿悟,但是不知道这样说狠话能不能让你顿悟。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快乐来对抗这种痛苦,他才能综合这种痛苦,才不会让痛苦持续增加,彻底压垮你的孩子。那些厌学的,那些无所事事的,那些什么也不干的,那些躺平的人,都是痛苦累计增加,最后痛不欲生,最后彻底放弃的现象。你是否想要得到这样的结果?你自己来做决定。现在我告诉你,对抗让孩子生活有多元的快乐来源。列举几个方面:第一个,孩子自己能做决定。跟孩子有关的事情,你可以把你的观念讲给他听,但是最后决定由他来做,他能自己安排一定的时间,你不要把所有时间都给他安排完了,让他没有半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样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这样活着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空心病就是这样来的。第二,有让孩子爽到爆的活动,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动是不同的。有的人是弹琴,有的人是读书,有的人是下棋,有的人是拼积木,有的人是看电影,有的人是刷抖音,有的人是什么什么。必须有让自己爽到爆的活动,如果没有,何必还活到明天。当然,爽到爆的活动,它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在我们从小吃不饱吃不好的时候,吃个好东西,那叫不叫爽到爆的活动?当然叫了。我们成年人在过去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我们拼命的去挣钱,也算是一种爽到爆的活动。现在吃饱饭挣钱也不是那么急迫了,这件事情就不再是爽到爆的活动了。三,经常得到肯定和奖励,奖励从哪里来?在家是父母,在学校是老师和同学,如果你的孩子不能经常得到肯定和奖励,而是经常得到否定和伤害,那就完蛋了。

足够多的精神力量去对抗应式教育的影响。这些足够多的精神力量,简单的来说有几个方面:总是能被看见的需求,需求几乎都能得到满足,很少被逼迫和否定,这样才能够培养一个精神健全的孩子,这是几个最基本的东西。我们还没讲创造新形象,不断的去唤醒它的潜能,持续实施过程激励。还没有说那么复杂的东西,我们只说最基本的东西,需求被看见,需求被满足,很少被逼迫和否定,这个是必须要给到的。如果给不到,你的孩子一定是脆弱敏感,一定是很快就无法在环境中生存下去,一定对环境有很多抱怨,一定是无法专注于当下的学习生活,一定是拼命的去想要去寻求额外的快乐。



这是如何避免让孩子被应试教育伤害的几条举措,这些举措都要去做到,不去做到,你的孩子一定会出现许多的偏差。而关于如何避免孩子被应试教育伤害这个话题,我就说这么多。如遇家庭育儿困惑,可私信咨询陶勇老师。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