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的确定标准出炉,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沉迷网络?希望在何方?
在使用互联网的未成年中,有 62.5% 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其中玩手机游戏的比例为56.4,网络游戏已经占据很多未成年人的课余时间。使用互联网的未成年人,也就是所有能够学会使用手机的孩子,能碰到手机的孩子,不都是使用互联网的未成年人吗?有 62.5% 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你想想一个班 40 个人,有二三十个人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当然可能大部分都是男孩子,这个比例实在是太吓人了。
经常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几乎天天玩。也就是能够接触到手机的孩子中真正的受控或者自律的孩子并不多。这是来源于2002年的一个研究报告。现在是 2022 年,这个比例在上升还是在下降?
我们来说这个网络成瘾的标准。根据 2018 年网络成瘾的一个相关的文件,叫<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 ,它定义的是什么呢?指无成瘾物质的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突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需要至少持续 12 个月以上才能确诊。

国际上有什么定义呢?首先是在 12 个月内表现出沉迷于网络游戏。当网络游戏被停止后,会出现阶段症状。什么叫阶段症状?那就是烦躁、焦虑、悲伤、难受,需要花费逐渐增加的时间来参与网络游戏。也就是说他在网络游戏方面投入的时间不会减少,有增加的趋势或者持平。试图控制自己参与网络游戏,但不成功。除了网络游戏以外,对先前的爱好和娱乐失去兴趣。尽管有心理社会问题,仍然继续过度使用网络游戏。关于网络游戏的使用量,欺骗家庭成员、治疗师或者其他人,使用网络游戏来逃避或者避免负性的心境,比如无助感、内疚、焦虑。由于参与网络游戏损害或失去了重要的关系、工作或教育、职业的机会。
国际疾病分类第 11 次修订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的障碍疾病单元中。它的定义主要是表现为游戏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的优先行为,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
看样子不仅中国有这个问题,国外也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我们所独有的。国内外也相继出台了诊断的标准,把这些现象纳入到被诊断的一个标准范围以内。因为咱们也不是专业的医生,只是分享一下这个权威标准。主要是大概有 12 个月的持续时间,在玩游戏方面已经越来越难以自拔,逐渐丧失了某些社会功能。比如说出门去打酱油,这些功能逐渐丧失。当然也不是说他干不了,就是不想干。标准出来了,这个是板上钉钉的。咱们也没什么可说的,都是大白话,一听就明白。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家长要去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成瘾,而且是网络游戏层面?为什么不能
学习成瘾呢?为什么不能玩足球成瘾呢?为什么不能
阅读成瘾呢?为什么不能下棋成瘾呢?
当然我说的这几种成瘾也有。有的孩子看网络小说,有的孩子沉迷于手工制作,有的孩子沉迷于军事的知识,有的孩子沉迷于电脑编程……为什么这些沉迷家长就不是很担心呢?因为看上去这些沉迷好像是有用的。其实也担心,我们家长没有不担心的事。以前有个孩子喜欢读课外书,她妈妈焦虑得不行,为什么呢?她把作业一糊弄完,就去读课外书,害的这个妈妈把这些书东藏西藏。我就感叹,很多家庭的父母,千方百计想让孩子热爱
阅读,她可好,孩子热爱
阅读,千方百计想阻碍孩子
阅读。没有一个家长会满意自己的孩子的。当然我这么说也有点绝对。确实是有的家长大体上是欣赏自己的孩子的,但终究还是有一些事情难以接受,难以理解或者是不高兴。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跟父母完全不一样的自我。经历不一样,出生的时代不一样,对万事万物的看法不一样,这种冲突必然会存在。
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在网络游戏方面成瘾,而不是在其他方面成瘾呢?其他方面成瘾的少。为什么少呢?为什么网络游戏成瘾多或者是手机游戏成瘾多或者为什么那么多孩子拿着手机不放呢?我们必须要想明白。

老天爷让每一个孩子都有
禀赋,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喜欢的事。这个事实际上是随机分布的,不应该出现网络游戏玩的人这么多。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喜欢玩手机或者手机游戏?只有一个原因,因为手机能够带来的内容是无限的,它带来的信息刺激也有快乐的,也有让人反感的。孩子不会在里面找反感的内容看,他要看的是他喜欢的东西,或者让他高兴的东西。手机能够提供源源不断、无穷无尽的新的刺激。现实生活能带来这么多刺激吗?能带来这么多的奖励吗?
比如说我倒是想要跟人聊天,聊聊人生,聊聊未来,但是谁跟我聊?没人跟我聊。我倒是想跟人讨论一下历史的一个事情,但是谁跟我聊?当时班上有一个人,他想跟我聊,但是班上聊没时间,课堂休息 10 分钟,我们都恨不得到外面跑一圈或者打打闹闹的,谁聊那些事情?不是不想聊,主要是没时间聊。放了学赶紧回来,还有课外班,还有一大堆作业要写。以前我们小的时候放了学,家长都没下班,自己随便安排。现在的孩子有这样的自由吗?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儿童有很多很多的需求,找人聊天或者一起干什么事情,或者琢磨什么东西,这些需求并没有消失。但这些需求要实现起来太难了。不光是钱的问题,主要是有没有自由的问题,有没有机会的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讲,现在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越来越恶劣,现在的环境更像是一个工业时代高效率运转的机器,机器的一个流水线。完全不是一个哺乳动物或者一个儿童应该有的自由自在、按儿童内在的规律来生活和
学习的状态。

为什么这么多孩子网络成瘾或者游戏成瘾,主要是现在的生存环境太险恶,这些孩子已经失去了一个人应该有的环境,他必然会发生病变。用马斯洛的说法就是当一个人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正当满足的时候,他的精神就会出现病变。也不是马斯洛这么说,所有的精神分析理论派的人都这么认为。现实世界已经不适合儿童生长,因为现实世界找个人聊天很困难,想要去一个户外玩玩又够了,再说也没有这个机会。那怎么办?有没有更容易的?那当然有了——虚拟世界、元宇宙世界。虚拟世界可没有人批评我。游戏里面难道还有家长,还有老师?就算有个家长、有个老师,不是咱们家的。所以在元宇宙世界里面,他才恢复了一部分儿童成长应该有的,可以随意去寻找适合认知发展的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可能是个游戏,也可能是一个短视频,也可能是个社区。它实际上就是一个替代物,替代现实世界的无意义,现实世界的约束,现实世界的痛苦。
后来这虚拟世界也不自由。形式上是自由的,但是实际上父母回来还是得骂,社会也会持续施加压力——这是有毛病,不应该这样。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孩子应该怎么样?能不能拿出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很多年以前就出台一个政策,鼓励学校开放体育场地、活动环境。有学校开放吗?你进得去吗?不光学校,有的机关单位也有球场,也有娱乐场所,能进得去吗?再说我们的科技馆,有丰富的活动吗?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吗?咱先别说免费不免费,孩子们学的、想要玩的那些东西,他们提供了么?他们提供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吗?现在少年宫收费还是不收费啊?不收费的你进得去吗?不管收不收费,提供的形式是孩子们需要的吗?所以我们光说孩子不好,你弄个好的环境来提供了吗?

作为教育工作者,当然有义务、有责任给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作为父母,难道就什么也不用做了吗?你至少可以在家庭环境中给孩子足够多的空间、探索的自由,以及沿着他的
禀赋去发展的可能性。你给了吗?你做了吗?花钱报班,送去北京学校了,请问那东西是孩子需要的吗?让孩子学得越多,他在游戏方面的需求越大,大到什么程度?最后大到以前他喜欢的事情都没有时间去干了,因为一旦有一点点剩余时间,他就会去寻求简单而高强度的刺激。以前的兴趣已经不能提供这种高强度的刺激了。那为什么需要高强度的刺激呢?因为太累、太痛了,得用快乐来对抗痛苦。只有手机、网络游戏能够提供一种成本最低、使用最方便、对他人最无害的一种快乐刺激的来源。如果不让他干这个,他就出去鬼混,结交一帮不良少年。难道那个方式你更喜欢吗?
我们不光要发现问题,还要解决问题。怎么解决?孩子成长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一个是自然环境;一个是由父母构建的心理环境。那父母能提供这个环境吗?如果父母不懂,得学。不能父母因为无知,就无惧。不学啥也解决不了。
一定要学会如何给孩子提供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他才不至于自己去找一个最简单的方式来疗愈自己。应该有更多样化的形式,而不是一种形式。生命价值来源要多样化,快乐来源要多样化,价值观来源要多样化。就如同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多样化,生物多样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家庭生活枯燥、单调、无聊、无意义。那你只能提供这样的环境,孩子必然要自己去寻找一个最简单的丰富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元宇宙,再过 50 年,孩子生下来就活在元宇宙里。当然人的心力就是逐渐适应的过程。咱们刚好处在社会转型的阶段,有很多认知上的冲突,有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我们来说惊慌失措。其实你再过几十年,这都是司空见惯的事。
关于这个话题就聊这么多,父母一定要思考:为什么那么多孩子成瘾?这种成瘾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如果不成瘾,你有没有替代品?你必须要问自己,你不能简单地去揪住孩子耳朵骂孩子,那能解决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