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为什么家长都喜欢孩子小时候聪明,而长大后更希望他们努力呢?到底聪明重要还是努力重要?


为什么我们过去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但是为什么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年级越来越高,很多家长已经不再去看重孩子是否保持一个聪明的状态,更多的去相信孩子要苦读死读,不死就往死里读?明明知道这个死记硬背没有任何意义,明明知道这个作业做多了会近视,明明知道靠意志力去学习肯定会产生空心病和抑郁症,但是他仍然还是要求孩子去追求那套虚无的东西。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父母都有养育孩子的智慧,为什么孩子越来越大父母的智慧就越来越少,甚至就是变成了一个凶残的这么一种人?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为什么发生这种变化?那我们今天就来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我们来看父母和家长的区别,父母是爱自己孩子的那个人,他们看重的是孩子的生命,因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传承。而家长是什么?家长是看重孩子有没有完成任务,有没有听话,有没有满足老师的需求。你注意,家长这个时候他已经看不见这个孩子了,他眼睛里面看见的是那个学生,他已经失去了孩子了,当然我说的是绝大多数家长。孩子在这个时候发生什么变化?孩子失去父母了,他在学校有老师盯着他学习,然后回到家来父母又盯着他学习,也就是说没有父母了,家里面也是一个兼职的老师,甚至有的兼职的老师比学校的老师还要凶残。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就是没有认真学习的家庭来说,这个孩子一旦上学,父母就丢了,剩下的是一个披着父母外衣的一个监工奴隶主,是一个学奴的奴隶主,这个奴隶主他只会提要求,只会抽鞭子,他基本上不会别的,他给不了这个学奴真正搞好学习的这种意愿和能力,他只会索取结果。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多数孩子就已经变成心灵上的孤儿了。那么你现在就能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在初高中的时候就得空心病,就得抑郁症,得厌学症,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一直在付出,从未得到过爱,从未得到过补给。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他在幼儿阶段得到的这些爱和安全能力,在后面的十几年的学习中全部耗尽,一旦耗尽,他的精神上就要趴下,所以他就必然进入一个厌学抑郁的状态。没有人去为他们的精神生命注入爱,没有人为他们的这个心理需求去提供资源。原因很简单,他们的父母早已经走丢了,父母才会给这个生命提供爱。而我们说的这个学奴的奴隶主,这个学习的监工,他是不可能给孩子提供爱的,因为他根本就不是孩子的父母。所以你会发现,随着孩子上学以后,他的父母弄丢了,因为只有父母才能看到孩子的生命的智慧和需求,一旦父母变成家长,他就再也没有育人的智慧了。我们说连老母鸡都会带好自己的孩子,那是因为老母鸡它从来没有学过人间的那些学问。而父母在孩子上学之前,父母大多数都还是父母,但是一旦上学了以后,他学了一套乱七八糟的东西,然后他就丧失了一个做母亲的本能和本性,然后他就丧失了一个做人的基本的底线和认知,最后就变成了一个拿着鞭子抽孩子,你再不学习我抽死你,我用语言辱骂死你的家长。大家注意,语言也是暴力,语言是软刀子,软刀子、硬刀子都是刀子,你对孩子的伤害越多,你孩子厌学就越早,就这么简单。所以逻辑很简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都希望自己孩子聪明,因为那个时候他是以父母的生命的智慧在养育孩子,一旦上了学,这个时候智慧被某种外在的要求和外在的理念,以及被一些社会上的某些东西所改变,我们说更多的是一些不合理的信念,父母被这些不合理的信念给洗脑了,失去了父母育人的智慧,最后就变成了穷凶极恶的学习的奴隶主。而且,奴隶主处敦促奴隶干活,他一般是不教你怎么干更好,效率更高,他是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索取结果,如果你不行,那我就换人,你就死。反正就是这样,就是他不会去考虑效率问题,也不会考虑这个大规模运营的问题,他只考虑我怎么疯狂的索取,所以慢慢的父母就失去了生命的智慧,失去了育人的本能,就按这个对生命成长不利的方式干。为什么变成这样?因为他已经不再按生命的智慧去育人了,他按别人的需求去带自己的孩子。

如遇家庭育儿困惑,可私信咨询陶勇老师。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