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小学一年级的父母要不要逼孩子多学习


家长:“小朋友现在一年级了,每天上学,我觉得挺好的。孩子放学回来作业很多,学校的作业做完了,有的父母,还要让孩子写字,做些课外作业。但我在煮饭时,孩子可能就已把作业做好了,剩下的时间给他看电视,或到楼下去骑自行车玩。别的家长说我这样带孩子,没培养孩子学习习惯。他们说孩子一回来,让他每天晚上阅读,只是上传语音都要做到八九点钟,而我觉得他已经很累了,就不想这样折腾孩子。我有时怀疑自己,到底要不要陪他做作业?”

陶老师:“孩子能自己完成作业,干嘛要陪?”

家长:“是不陪他,但别人的孩子每天都读得很漂亮,很好。”



陶老师:“可以带孩子读点书,学校的那种拼音读好,上传语音视频给老师。如果孩子已经会了,就不必花时间去干重复的事。”

家长:“但我没有培养他很好的习惯,比如:孩子一回来,就知道先阅读,赶紧做作业,做好作业就上传。我是完全给他自主安排时间。”

陶老师:“两种方式都有问题。首先孩子不能学太多了,因为他年龄小,主要以游戏的方式学习,或是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去体验的方式。所以真正重要的学习是在生活中去学习。其实你可去看一下《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里讲了他带孩子不管去什么地方看见什么,跟孩子聊什么,看见路灯,跟孩子聊路灯;看见树聊树,看见花就聊花,看见人行道就聊人行道。他在生活中去给孩子铺垫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这些认知的能力,尽早的让孩子能够洞察身边事物的规律,这也是我们一直讲的学习的本质。通过了解已知的事物的规律,来逐渐拥有洞察未知事物规律的能力,所以这才是真正重要的。像那些已经学会的拼音,已经会认的字,反复去折腾没用。孩子都是喜新厌旧的,为什么?他把旧东西搞明白了以后就不想玩了,想去研究下一个认知发展所需要的事物,这才是孩子们学习的方式。一定要在生活的具体事务中去学习,只有他幼年在具体事务中了解得越多,经历得越多,他才能尽早真正进入抽象学习状态。比如:他对身边的环境,对这些事物,物理、化学现象关注过,他初中学物理化学时,甚至都不需要去做实验,就能在大脑中通过以前的经验去推测这事是可行的,或这件事确实如此,那时他所有的学习都是间接于之前的经验,而非纯粹是从0开始的抽象学习。所以真正去玩够了,初、高中学起来才容易,这是毫无疑问的。不用怀疑,这不管是蒙特梭利也好,还是皮亚杰也好,都是这么研究出来的结果。至于那些要去培养孩子愚蠢的学习习惯,那是他们要做的选择,必将得到他们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另外,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时间,也有问题,为什么?因为孩子需要丰富的刺激,丰富的环境,只让他坐在那里学习是不够的,得带他去各种各样的地方,即便在家里也要玩各种各样的东西,同样的东西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玩,这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一个环境。孩子现在没有太大可能性脱离一个群体的成长方式。如果没有群体意识,他可能就会出现不知道该干什么好,或者同样一个东西,他就只会一种方式去玩,就没有见过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如果没有人进行这种交流,没有信息的反复刺激,他的思维就很难发展。所以你让他自己干,我觉得也不见得是好事。当然可以局部自己干,比如:这半个小时,先把任务完成,他完成以后,你得跟他互动,跟他交流。你们又去寻找下一个阶段想要去玩的东西。昨天是按a的方式玩,今天咱们按b的方式来玩。这需要有人引领,除非他有超强的创造力,他自己会发明新玩法,他自己能待得住。否则一般的孩子,恐怕都是需要有人启发,需要有成年人,需要有经验的人给他提供下一个发展的阶梯,或者我们给他搭建一个脚手架,让他沿着脚手架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认知程度。这需要教育者去做铺垫。正常情况来说,小时候孩子如果有父母,有一个热爱教育,或者有一个创造力强的父母,能够陪着孩子去玩,玩的越开心,说明父母提供给孩子下一个阶段认知发展的资源越多,形式越多,越丰富,孩子的后天之力就能迅速的发展。所以如果有条件,多陪孩子玩,用各种花样陪着孩子玩,让孩子玩各种东西,这是在学校作业之外陪他玩的东西。仅限于作业完成了就不要再做多了,因为比作业更重要的是创意地玩。但如果孩子在玩某个东西时,他自己就很专注,就不需要你了,你只需去观察他玩的是什么东西,玩了什么水平,下一步要玩的资源是什么?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把时间投入在这方面。他现在喜欢玩魔方,我们就把那种书本买回来,让他自己边看边玩。他刚开始玩二阶、三阶魔方,三阶魔方刚开始后需要四分钟能够拼回来,我们去突破三分半、3分、2分半,要去跟他聊这个东西,要去关注他这个事情,他在这件事上才有成就感。如果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情,没有人反馈,没有身边环境的反馈,他慢慢就没有意识了。很多孩子学了很多东西,最后一事无成,原因在于没有父母反馈,没有教育者反馈。他自己看看,玩游戏,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听什么,玩IPad,最后也没意思,学不进去。即便你把学习过程编成游戏,他也学不进去。因为缺少真实的反馈。所以为什么要陪伴?在于你要给予积极正向的反馈,而不是监督。陪伴的作用是正向反馈。跟孩子去交流这些事情的时候,表现得很夸张,表现得很搞笑,这个过程中,孩子就开心快乐,他就更愿意做这个事。所以不要担心,别人的孩子学得多,学得早,可能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很优异,但他们未来厌学抑郁的可能性会很大。”



家长:“有时候看到别人孩子的字写得很好,很羡慕...”

陶老师:“不要去羡慕那些东西,如果觉得孩子的字写得不好,过两年暑假让孩子写写字贴,写三五个礼拜就好了。没必要让孩子小小年纪,耗用那么多精力去整那个东西。年龄越大,学起来更快。小的时候主要是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不是在这种刻意训练中学习。不要太焦虑了。能应付,能学得明白,不见得能考高分,但也不要考得太差,保持一个中等水平。学校教育本身就规定一个概念,叫及格。什么叫及格?基本掌握,其实这是最佳状态,及格就行了。把更多的时间拿去玩,拿去研究他真正喜欢的东西,最后学习没有落下,玩也玩了,该发展的也发展起来了。可是那些拼命学的人,他们很多能力是发展不起来的。<家长:”发现我家小孩喜欢社交,他到楼下去的时候,喜欢跟其他小朋友玩,无论男孩女孩喜欢跟他这样子玩和聊天。”

陶老师:“这是一种非常显著的禀赋,叫人际智能很强。这种孩子长大后比较适合做销售,做领导,作企业管理。如果他人际能力很强,同时抽象思维也很强,他就是企业家类型。如果仅仅是人际能力很强,抽象能力一般,它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销售。然后,多学习我们这些科学育儿真正的学问,对孩子未来一生有巨大的支持作用。”



家长:“有时就怕被别人给卷跑,因为社会舆论、社会主流的看法太强了,你要不听他们的,你会觉得自己是个异类,有点怀疑自己了。”

陶老师:“所以你必须要有一个信仰,要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观。其实那些人,没有价值观,听别人说重要,他就动摇了开始随大流,这种选择在远古时期是有效的,但现在这个社会肯定是被割韭菜的。”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