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读书会:为什么《揠苗助长》不可能成功?如何促成生长才真的有效?
底层思维读书会,每次分享一小段文字。可能是一个寓言,可能是一篇美文,也可能是一个成语故事。通过这些简单的文字来读懂背后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大家通过读简单的文字拥有高级的思维模式,或者拥有科学育儿的底层思维,这是我们做底层思维读书会的初衷。
今天分享的是成语典故《揠苗助长》,也称为《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宋国有个人嫌它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就到地里把禾苗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然后回家去邀功:“今天可把我累死了。”“你咋了?”“我今天把禾苗给拔高了,虽然我是累了一点,但是效果非常显著,因为我们的禾苗长得比别人快。”他的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糟糕,禾苗都已经蔫了,全部死了。
这个故事到底在讲什么呢?大家好像都清楚,但实际上不清楚。为什么说很多家长都不清楚呢?因为他们没学过一些东西,他们还在干揠苗助长的事情。比如逼着孩子提前
学习,逼着孩子花大量的时间
学习;买学区房,以为把孩子送到
名校,孩子一只脚就踏进清华北大了。这不是跟揠苗助长的农夫一模一样。现实中这些自以为聪明的家长,辛辛苦苦地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得快、长得高,想要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更强大,通过种种手段来揠苗助长。

别的孩子 7 岁开始识字,你的孩子 5 岁就识字了,你就会觉得我的孩子好聪明,5 岁就识字了,有什么用呢?你的孩子 5 岁用了一年的时间认了 300 个字,人家的孩子 10 岁用了一年的时间认了 2000 个字,而且还不费吹灰之力。有家长说早识字可以早期
阅读,你去读雨水是怎么形成的?你去读太阳系的几大行星?你读这个干嘛?有什么用呢?你说水有三种形态,读了有什么用呢?你的孩子理解吗?你只是提前知道了一些事实,孩子并不理解内在的规律。孩子发现一个事物的规律,不是通过读书来的,而是通过摸爬滚打,把玩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来基本了解身边事物的规律,然后才能去通过读书来抽象
学习知识。
再说你买了学区房,孩子进到重点高中有用吗?重点高中的孩子升入 985 211 的人数比例高,是因为这些孩子本身就能考上这样的学校,不是因为你在这个学校就能考上。你做这些事费钱、费精力,还为这些事焦躁不安,有什么用呢?不就是拔苗助长吗?跟成语中的农夫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来简单思考几个具体的问题,秧苗的成长速度由什么决定?是不是由它生长的土壤环境、天气以及这类秧苗基因所携带的成长的秘密决定的?所以改良它的成长速度的手段是有限的。要么改良土壤,要么改良气温气候,要么改良基因,总之只能从底层规律的角度去改良,不能直接把它拔高,对不对?我们必须认识清楚秧苗的成长速度由什么决定。孩子一生的成就,无论是学业成就还是人生成就,由什么决定的?无论是上什么学校,还是你们家有多少矿,都是锦上添花的事,不是根本的东西。人的成就,得靠基因,还得靠父母创造适合他下一步成长所需的环境。必须要给到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但是学区房、课外班,没有一个是孩子成长需要的环境,不光没有好处,还有大大的坏处。但咱们今天不能展开谈,展开谈得一天一夜。

再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有的秧苗长得快,有的长得慢?刚才我们讲了,秧苗的基因不一样,比如豌豆种子,长出来的不就是豌豆吗?豌豆要几个月成熟,不都是一样的吗?再说一批豌豆都长在一块土里,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呢?因为有基因突变,这个突变一般来说是细微的突变,当然也有少数个别,巨大的突变十有八九是活不下来的。所以同样的一批秧苗,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但是这个差别不是很显著,可以忽略不计。我们说一个孩子,为什么要跑那么快呢?别人提前一年到达彼岸,我晚一年到达彼岸,不是还是到达彼岸吗?到达彼岸就进入了极乐世界,难道路上就没有快乐和风景了吗?路上风景千千万,缺的是发现风景的眼睛和心态,所以有必要那么快到达彼岸吗?再说走得快就真的一定能到达彼岸吗?
我们再去思考第三个问题,揠苗助长为什么不能成功?你可能说缺水,秧苗跟土壤的接触少了,水吸不上去。你说的对,那是直接造成失败的原因。但是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这个农夫他不按秧苗的规律去种秧苗。他想要人为去控制秧苗的生长。不可以用种西红柿的规律去种苹果树,也不可以用种樱桃的方式去种草莓的。你种的是什么秧苗,就得按这个秧苗的规律。你说陶老师,有的梧桐树或者柳树,树枝往地上一扔,它就能发芽。对,那是树,不是秧苗。所以揠苗助长为什么不能成功?主要是因为没按秧苗的成长规律去种秧苗。但是你注意,现在能够存活于世的生命,哪个不是经过万亿年的进化才能够达到稳定的、最佳的生存程度。难道你这一举之力就能够改变几万亿年以来的自然选择的生存方式,不容易的,除非结合这种植物固有的特性,再加上一些有利因素。但是揠苗助长显然不是有利因素,所以这是违反规律,必然失败。
如何才能让秧苗更快更早成熟呢?当然是提供此类秧苗当下最需要的环境。它喜欢某种化学元素,就给它这种化学元素。它喜欢湿润的地方,就给它湿润的环境,他才能更快更早成熟。所以农夫要做的事不是靠天
吃饭,而是要给到此类植物最需要的环境。那请问一个孩子,要更快更早更好地成熟,他需要什么环境?当然是给他提供当下他最需要的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所以带孩子跟种秧苗差不多,就得按规律来办事,不按规律办事肯定会失败。除非奇迹出现,但奇迹可遇不可求。

我们只需去仔细观察或者请教一个传统的农夫,是怎么去种小麦的?他会告诉你什么时候插秧,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这个流程就是这种植物最佳的生存环境,不会例外。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方面进行改良,不可能彻底改变,否则就不是它了。
关于《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我就讲这么多,你听到什么了呢?
喜欢请点赞、转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