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底层思维读书会:为什么许多人心想不能事成?


为什么许多人心想不能事成?为什么大多数人努力,心想不能事成,甚至还越来越看不到希望?我相信《寡妇和母鸡》这个故事能够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原文是这样的:有个寡妇养了一只母鸡,母鸡每天下一个蛋是常识,但她以为多给鸡喂些粮食,鸡就会每天下两个蛋,于是她就这样去喂。结果母鸡长得越来越肥,每天连一个蛋都下不了了。伊索的结论是什么呢?他说这个故事说明有些人因为贪婪想要得到更多的利益,结果连现有的都丢掉了。

大家注意,最后这只母鸡一个蛋都下不了了,是不是因为贪婪呢?看上去是贪婪,实际只是有贪婪的成分。我们来看这个故事,首先我们要学会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因为你提出问题,代表你真的思考了,而不提问题代表你没有真的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不就是认字吗?所以很多人读了万卷书,但没用。

我们来看这个故事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可以跟他讨论什么问题。我们预设了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可能不是最好的问题,只是给大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真正好的问题,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是你自己提出来的,或者是你鼓励孩子提出来的。我们作为父母,在引导孩子读书或者是跟孩子讨论的过程中,要学会提出问题。而且针对不同的人群,要提出不同的问题。



比如针对幼儿或者是思维方式比较简单的孩子,我们首先提出的问题是故事里能直接看出来的问题,相当于是一道应用题的已知条件的问题,把已知条件做为一个简单的问题去问孩子,这个过程实际上起到让孩子能够专注倾听的作用,让孩子在倾听的时候能够找到关键字的专注力训练。《寡妇和母鸡》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对初阶的孩子提出什么简单的问题呢?比如寡妇有什么期望?她想让母鸡一天生两个蛋。这是她做后面事情的一个原因,所以我们可以把这提出来当成第一个问题。后来母鸡为什么一个蛋都没有下呢?这在文字里也能直接找到答案。因为她给母鸡喂了很多大麦,母鸡长胖了,所以就不生蛋了。这是初阶的问题,这是一个事实,把事实拿出来给孩子提初阶的问题,这样的事实越多,最后孩子可能会发现一个规律:母鸡吃胖了就下不出蛋了。那一个女人吃胖了是不是也容易下不出蛋呢?他就会进行拓展思考,慢慢地他就洞察了事物的一般规律了。

我们可以提出什么进阶的问题呢?寡妇为什么希望母鸡每天能下两只蛋?这是一个拐了弯的问题,可以有各种解释。因为鸡蛋好吃,因为鸡蛋可以卖更多的钱,因为鸡蛋营养价值高……我们也可以艺术地说“啊,人性是贪婪。”我们可以让孩子想至少三个理由。凡事有三个解决方案,凡事也可能找到三个原因,没有一件事情是单纯的原因造成的。就像孩子厌学,孩子骂人,孩子不上学,孩子打游戏多,没有一个事情是一个单纯的原因造成。你能不能想出三种,这是一个境界的问题。

第二,正常情况下母鸡每天能下几只蛋呢?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需要去读一下科普的书,去了解家禽的饲养。我们要鼓励孩子去研究。伊索说母鸡每天只能下一只蛋,是真的吗?如果一只母鸡有一天下了两只蛋,就证明伊索说的是错的,所以我们要去讨论各种情况。至于结论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我们要去研究真相是什么。当然,有可能研究的结果是有的母鸡每天会下两只蛋,但是大多数母鸡每天只下一只蛋。我们就可以说母鸡下一只蛋是常识,是普遍的现象,少数母鸡可能一天会下两只蛋,我们必须把这个规律摸清楚,否则我们就会犯错,就像这个寡妇一样。为什么这个寡妇这么蠢呢?古人有很多偏见和歧视,就像成语故事里很多愚蠢的事情都是宋国人干看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宋国人是失败的人群。比如地域歧视这些价值观我们如果涉及到,我们也得跟孩子讲,这是不对的。在某个历史阶段,可能这个结论是对的,但不能沿用,因为环境在变。



第三个进阶的问题:母鸡多久能下一次蛋由什么决定的?肯定跟营养水平有关系,但是不仅仅与营养水平有关系,主要还是基因决定的。我们要去思考这些问题。

高阶的问题怎么提?就是要质疑司空见惯的事情,质疑习惯性思维的问题。母鸡吃的多真的能产出更多的蛋吗?研究结果肯定不是这样的,甚至不用研究,我们也知道吃得多不见得能多生蛋,甚至有可能少生蛋。

我们家长能不能质问一下自己,你的孩子课外班上得多,成绩真的就能提高吗?就算他的考试分数真的能提高,他的能力就能提高吗?他考试成绩很高,他未来真的就能取得成更大的成就吗?他能考上一个名校,就真的快乐幸福吗?你去质问一下自己,这就是我们说的就要有批判性思维,要有质疑的精神,真的是这样吗?只要有一个例外,就说明不见得是这样的。我看不只有一个例外,而且例外会越来越多。



谁跟你讲学习的时间越长,成绩就会越高。我们一直在讲超限效应,就是在一个限度以内,事情可能是线性发展的,但是超过限度就只能保持水平。如果再超限,可能就是下降的趋势了,这个下降还可能下降到负的。所以凡事都不能超限,在一定范围内是一个规律,超过限度后又是另外一个规律。就像水烧开了,就变成水蒸气,下降到零度,就结冰。一旦超限,事物的性质也就变了。

如果你有质疑精神,怎么会犯寡妇的错误呢?怎么会让你的孩子陷入厌学抑郁的状态呢?你白花了那么多钱,毁了孩子的前程,最后谁也不高兴。我们再质问自己一个问题,付出一定会有成比例的回报吗?是这样的吗?比如我努力工作真的就能成功吗?我努力工作真的就能赚到大钱吗?不见得。光努力不够,还得有策略,还得有智慧。斯藤伯格讲了成功智力的三要素,没有这三要素,靠死磕,那可不行。拿三要素分析问题的成因,还有创造性解决问题,执行的过程要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反思,这是执行力的智慧。没有智慧,没有策略,死磕地努力能成吗?

很多家长相信头悬梁锥刺股,苦读就能成功。你做梦。苦读也许能解决基本温饱的问题,但是你把孩子看得跟畜生一样。你的孩子是有智慧的,每个孩子都有禀赋的。你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只为了活着,这是最基本的东西,他一定能做成的。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都能获得快乐与成功。居然有很多家长不相信这一点,觉得我的孩子怎么可能成功呢?我的孩子能养活自己,就算烧了高香了。请问这是你的偏见,还是孩子基因不好?十有八九是我们的偏见。所以家长要学会质疑,你以为让孩子越努力,他就会越成功。不就跟这寡妇一样,想要让鸡多吃,它就能多下蛋,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鸡下蛋是有规律的。不按规律做事情,怎么可能成功?



为了确保母鸡能够实现产蛋的价值,你提供必要的营养,就能保证每天都能下蛋,这是根据规律能够得到的保障,但是不意味着营养更多、食物更多,它就能多下蛋,因为这超出了一只鸡的身体对能量转化的功能限制,必然就干不成,所以凡事必须要按规律来做事。

我们一直在讲,要让孩子从小去研究自然科学、人文历史、艺术,要从小让孩子去户外探索,因为孩子通过观察研究小动物和植物,可以了解生活中万事万物的规律,他才能洞察这个世界的一般规律。这个过程父母必须要引导孩子愿意去了解、愿意去发现、愿意去观察、愿意去思考。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只让孩子出去玩,那不就只是傻玩吗?

喜欢请点赞转发关注。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