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底层思维教育观:对教育理解的偏见,可能正在让更多家长陷入教育的困境


2012年那一年,我还在普林斯顿大学教书,听说一个学生放假后是坐着私人飞机返校的,当时觉得那家伙挺奇葩。不过直到我离开普林斯顿到耶鲁,也没搞明白他的飞机到底停在哪。也许你会说这样的富家子弟无非就是喜欢显摆而已,未必有真才实学。这类人其实就像曹雪芹说的,纵然生得好皮囊,腑内原来是草莽。其实不然,你听我慢慢道来,我们听一下他到底想说什么。当然在说的过程中,我也会表达一下我的观点。

废话少说,先说结论,在美国,穷人大多上公立学校,搞的是快乐教育,也可以说叫躺平教育。富人多在私立学校,搞的是素质教育,也可以叫艰苦教育或精英教育。那你注意,我们这位普林斯顿教书的先生,他把素质教育理解为艰苦教育或精英教育。那艰苦教育和精英教育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就是我们不知道他一个能够在那种学校教书的人,他对教育的理解是什么样子的。当然我们不是为了批评他。我们其实真正的要理解一个概念,一定要知道这个概念的内涵,而不仅仅是说他到底是什么也搞不清楚。那你说他干嘛对不对?大家别太纠结这些名词之间的差异,其实它们的本质相差无几。

认识和感觉告诉我们,寒门出贵子,富家养纨绔。其实寒门难出贵子,富人躺平也能躺赢。何况美国多数富家弟子非但不躺平,而且比你想象的更能吃苦。大家注意,我们这位教授他认为一个人的状态不是躺平,就是在吃苦,感觉就没有一个说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感觉就不是这样的。我觉得这样的言论非常非常可怕,它会让一个人的思维模式陷入某种极端。



我们再看我们常常道听途说的所谓素质教育,都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些课外活动、演讲比赛、各种兴趣班,看不到的是素质教育背后在台灯下艰苦的应试教育,美国孩子拼起来一点也不比谁差。你注意,他认为只要艰苦学习,那就是一种苦,那就是一种奋斗,那就是为了未来而打拼的一种就是靠意志力付出的状态。

我觉得真的这个是很多人对这个教育的理解偏差太大,我们接着看他的观点,穷人都想翻身,傻子都知道成绩重要,那美国为何还要把快乐教育进行到底呢?一是精英阶层对大众的洗脑。快乐二字本来就占据道德制高点,谁反对快乐,就好像谁反对民主自由一样,你反对不得。大家注意,他认为快乐教育是一种政治,可见他完全不懂教育。快乐是一个人对他所做事情的一个评判,如果做对事情了,他就快乐,做错了他就痛苦。那一个人用快乐的方式学习,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快乐的,说明这种学习方式是正确的,而且效率非常高。实际上他对教育的理解我觉得完全没有入门,完全不知道教育为何物,我认为看到的是一个结果,而根本不知道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再来看快乐教育是奶头乐战略的一部分。奶头乐是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提出来的一类低成本让人着迷又能够使人满足的低级内容。为了安慰普通人,特别是穷人,他们的生活应该被大量的奶头乐填满。你注意,让一些生活在底层贫困或者是生活没有太多希望的人,让他们享用现在的科技或者是现在的科技,自然能满足这些人的需求。他认为是一种邪恶的计划。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是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而给其奶头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的情绪,让他们习惯逆来顺受。如果说奶头乐是针对穷苦大众,那么快乐教育就是针对普通孩子。



另外快乐教育省钱。资本主义,做事总要讲究成本,躺平了啥也不搞多省钱?快乐省钱吗?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吧,要得到快乐,要让自己的孩子快乐,不光不省钱还挺费劲。如果他又省钱又不费劲,那为什么我们那么多孩子不快乐呢?而且我们的那么多孩子不快乐,而且还不成功,而且很多在还没等到高中毕业就厌学了,可见他说的这个东西完全是不靠谱的。

我们再来看看他的论据躺平的代价是什么?他认为快乐教育就是躺平,错了,躺平的人一点也不快乐!咱们家有没有那种辍学的或者是厌学的孩子家庭?你觉得你们的孩子快乐吗?打死我也不信他们快乐。我们看看这位所谓的这个在这在名校里面教过书的人,他怎么去看这些教育的快乐教育效果如何?大家看几个例子就知道美国搞快乐教育的恶果了。大家不妨先看这张图。这张图讲的是一个中学阶段的数学。1970年美国的数学要计算率,计算绿色区域的面积,这个其实也挺简单的,但是就是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体长方形减掉两个圆圆缺口的面积。1985年他们已经不需要算这么复杂的面积了。在中学同一阶段,我们应该是指的是同一个阶段他们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那这不就是我们小学二三年级,我也不知道几年级忘了,不是二三年级就三四年级做的题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然后2000年的时候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就是说你请你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我已经告诉你它的面积等于长乘长乘宽,然后你就套一下就得了。

2010年选出长方形面积可能是哪一个?2015年选出长方形的面积只有一个选项的数是数值,其他的选项都是单词。那傻子都能看出来,面积肯定是个数字。2018年的题目是什么?把长方形涂上颜色,你觉得这可能吗?美国中学的数学,然后让你把长方形涂上颜色,当然我也不是很清楚他们是不是这个是不是真的。但不管是不是真的,我认为这个东西跟一个人一生的成就,跟他未来能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没有太大的关系就是学校教什么东西,当然它是孩子学习成长的一部分,但是它绝对不是唯一的一部分。可以我们说这个所谓的教授他写的这篇文章,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孩子所有的知识都是来自于学校的教学,好像是跟学孩子的自我自主学习,跟家庭的教育,跟社会的教育没有一毛钱关系。他的意思这个学校的教育这变得这么简单,这些孩子就毁了,他就躺平了,是这样的吗?这张图直译叫教育的进化,实际上叫教育的退化,其实简直就是教育的堕落。就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越来越难,就是越来越先进的教育吗?然后老师教的越多就叫最好的教育吗?我觉得这个人完全不懂教育。



上个世纪70年代到现在美国中学数学教育的逐步倒退,从计算较为复杂的阴影面积,到给长方形染色,使得抽象的计算能力测试变成了优质的儿戏。恐怕孩子们在快乐之后,脑中空空,别无他物。你注意啊,他认为一个孩子就是得靠灌输,如果不靠灌输,就脑中空空,别无他物,太有意思了。

再看一个例子,最近这些年,我跟普林斯顿、耶鲁芝加哥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们打交道。他们常说整个楼的实验室里面一大半是中国学生、印度人。第二,美国本土的非常罕见。美国高等教育和科技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移民。这种进口其他国家人才的现象背后是本国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凋零,其根本原因在于基础阶段的放纵。他认为在学校里面,外国学生越来越多,是美国教育的倒退。你注意,这是美国的战略,它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它就是让有梦想的人,有才华的人有施展才华的地方。其实我们可以把美国理解为中国的北京和上海。有才华的人那不都去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吗?难道有才华的人还留在乡村呢?当然也有少数对不对?所以那你这么说,那我们说北京现在比如说考上北大、清华,如果说他允许外地人在北京考,那一定是外地人越来越太多。难道你就能证明北京的教育在退化吗?其实不是,它实际上是人才流动。就是说你真正能考上名校的始终是人群中的百分之二三。当如果说一个名牌大学,他把比例更多的这种是录取人数开放给其他的国家,那么他本国的人数当然会下降,对不对?这是一种人才战略,不是教育的失败。可见这个人对基本的逻辑、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都还是很有问题。

还有一个例子是翟东升教授说的,他调研了马里兰州一所排名顶尖的公立高中惠特曼高中,竟然骄傲地挂出我们已经消灭了毒品的牌子,这可是当时排名第一的高中,可见毒品在其他公立学校泛滥的程度。但这个事我也不知道,就是我不知道美国学校,高中里面这个毒品怎么泛滥,我不是很清楚,但是毒品泛乱和他说的这个教育退化是一回事吗?那我们说我们有很多学校,规章制度太严了。不光不可能有毒品泛滥,那还有这个连抽烟也不准抽烟,甚至连下了课都不能在过道上说话。



那我们在这么严苛的这个教育制度下,我们的教育就很成功吗?我们的教育就很先进了吗?你拿教育他的这个本质跟其他的这种事情来去比,他是一回事吗?所以我觉得这些文章我不知道他的一他想去表达什么。说实话,我觉得他连教育的门都没有摸到,他连精英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他们未来的希望在哪里,各自的优缺点都没有搞清楚。最后我再说一下我的看法。应试教育,你不要以为咱们初中学的数学难,高中学的数学难,这些孩子就是人才。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人才不是你会做什么题,而是你能够从已知的规律中推导出未知的规律,那从已知的规律推到位置的规律跟你做题的能力关系不是很大。如果你在做题的上面花的时间太多,那你对最对这个世界规律的洞察就会越少。你只能说对这个题目这类题型的规律洞察很多,但是你仅限于题型,而没有跟生活和现实世界连接起来,所以你非常难以创造,非常难以真正的去征服新的领域,所以这才是真正可怕的东西。但是他们居然对这些东西这种区别视而不见。

这个问题就说这么多,因为这些问题说三天三夜说不完,我只是想表达我们底层思维教育的观点是什么。就是我们应该是让一个孩子学会自主学习,我们应该给到他空间来自主学习。一个人未来成就有多大,不在于他今天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他今天在对待知识的态度上充满了希望,对未来有很多很多的热爱,有这样的精气神。

我相信他每时每刻做的哪怕是在玩游戏,在刷视频,他看见的也是跟他未来相关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只是被动地应付学习作业,那他做了再多的题,考了再高的分,他也不会去热爱他,也不想去创造。他毕业了拿到了一份还不错的工资。他就想躺平,这才是真正的可怕。真正的区别就在这里。



喜欢请点赞、转发、关注。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