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父母的爱,放手的度怎么把控?


怎么掌握母亲和孩子的亲密度?应该掌握到哪种程度,避免将来影响孩子走入社会的。在心理学层面来,母亲往往是提供安全感的,父亲增加社会力量感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会与母亲有几次分离,每一次分离都代表着孩子的成长。现在我掌握不好度,我既想和孩子亲密交往,给他提供更多的安全感,又担心因为过度的保护和爱护,造成孩子不想脱离母体,不想走入社会。担心他遇到困难,就想回到母亲的身边。跟他关系好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了,他就不想去面对自己未来成长的事情,或者是自己要面对的事情。

你的担心是多余的。你假设孩子只是年龄在增长,他的能力没有成长,他的认知没有成长,他的需求没有变化。你假设孩子是个废物,是个婴儿。如果他真的是个废物,他的精神生命没有成长,他肯定是离不开你的,他肯定是需要你养他一辈子的。事实上,只有你把孩子搞砸了,没有给他真正的爱,只是生活的照料,而不是真正的爱。如果你仅仅是照料孩子,如果你什么事情都帮他报办完了,你保护他,不让风吹雨打,实际上是限制了儿童想要自我发展的需求。孩子的关键能力没有发展起来。

蒙特梭利认为真正的爱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照料,另外一部分是满足儿童自我发展的需求。你说的那种情况,我们说养出巨婴,他实际上两个方面都没有做好的。第一,照料孩子是不够的,或者是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多批评、纠正、否定、打骂、挖苦、敦促,做了很多伤害孩子精神生命的事情,孩子精神生命无法发展起来。另一方面,有很多限制孩子自我发展的。限制孩子探索,把孩子时间占满了,去学那些现在不应该学或者根本不重要的事情。孩子当下真正需要发展的东西,没有得到发展。孩子必然就是个巨婴,精神上是巨婴,操作能力上、认知能力上,还是个巨婴。最后,他当然只能是跟父母连在一起了。



我们见过有孩子长大了以后,他离开他父母不会超过500米的距离,如果离开得远了,他就很心慌意乱,什么也干不成。他不具备独立面对这个世界挑战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认知能力和心理能力都不具备。

假设我做的什么都很到位,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每个阶段满足他的需求。孩子成长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是不是母亲就应该适当的放手,把这一部分权力转接给父亲,需要不需要在这方面有意识的去和孩子做一次分离。

不用刻意去做什么,你说的这些事儿,感觉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在主导。很显然父母没有足够多的智慧搞清楚什么时候该分离。孩子自然就会表现出分离的趋势,比如到了青春期,他把门一关,人不想听你说了,你说的对,我也不想听,所以他主动就要去隔离你。当然不光是到青春期哈,小学生三四年级,他就开始怼你了。所以你只需要听话照做就好了。怼你就说明你说的太多了,他说不要你帮我干,我自己干,就说明你做的太多了。所以你只需要去听孩子的。一定要去看到孩子主导性的本能的表现。



蒙特梭利讲了人类生存发展是有智慧的,是有时间安排的,可以叫敏感期,青春期也是一种敏感期,你只需要听孩子的。其实从婴儿的时候,你就应该听孩子的。他哭,你就去喂他,如果喂了他还哭,他就是要你抱,你抱着他,他还哭,他要么就肚子疼,要么就拉了。你只需要看到孩子需求,满足孩子需求。孩子在什么时候需要你,什么时候不需要你,他自己就知道。

我还想问一下陶老师在名著里面简爱生活经历,她从小也是父母双亡,跟着姨妈生活,姨妈对她也特别不好,家庭环境也不是很好。后来在私立学校老师环境各方面都不是很好,扼杀孩子的那种,没有人性的生活。为什么这个人在那种环境下,在极度缺乏爱的情况下,她从小都没有得到过。她只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就是小时候和她一起玩,朋友跟她有心与心的交流,她很少得到这方面的滋养。为什么她反而比大多数人的人格成长,还有各方面成就,人格发展,都比其他人要好。

这个问题提的好,我也不知道你具体说的是哪方面。比如如果你觉得这个人还不错,就说明她选择了这种生存策略。比如我小时候发展也不好,因为我父亲不在,我母亲很忙,没人陪伴我,所以小时候我生命价值很低,很内向,很脆弱。我的生存策略就是利他,做个乖孩子。我没有能力交到朋友,我就表现了无害的样子,我肯定会表现出懦弱,对谁我都不会发脾气。因为我不敢发脾气,表现出来就是谁找我帮忙我都愿意,所以大家都跟我挺好的。但实际上我又不能跟别人建立深交。



但从我的内心来说,实际上我是个好人,谁找我帮忙,我都帮忙,我没有什么意见,甚至我还为大家着想。你说我真的很快乐,很幸福,很成功吗?其实我每天都很煎熬。没有好朋友,很孤独。遇到事情,一个人的精神生命力是脆弱的,他内心有很多恐慌。你看看简爱,她内心如此的细腻丰富。其实这种细腻丰富的人,本身就是一种脆弱敏感的表现,只是你说的那些品质对社会没有危害,对身边的人没有伤害性。这不是一个懦弱的人的标准表现吗?但是这种懦弱的标准表现,它也是一种生存的策略。所以,你说的那些,就是活下来了,他选择的生存策略,成功了的人,简哀就是成功的人。我也是成功的人,我是选择懦弱顺从,大家都愿意跟我合作,我也因此而成功。大家都说陶老师是个好人,但是你不能说陶老师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也得到很多的认可,那是表象,他社会面的成功代表不了他的内心。

林黛玉也是母亲早亡,好像他父亲是当官的,哪有时间陪她,她就是一个敏感脆弱的人,就是个抑郁症。看看简爱的好多行为,恐怕也是有点轻度抑郁的。

陶老师,像您说的你最不喜欢的一个水浒人物是武松,武松他从小父母双亡,他选择的是粗暴的策略,他哥哥选择的是退缩的策略。武松应该是很难和人建立那种亲密的,他就是孤独,最后出家了。他就没有人喜欢,连柴进都没法跟他好好相处。你说柴进的这连天下英雄都能够接纳的人,就接纳不了武松。像这种情况,有没有可以弥补的办法,还是他终身这个样子了,很难扭转这种缺失。



这种太难了,不是没可能。两种可能。第一,遇到贵人,他突然觉醒,其实武松成年之后已经没有生存危机了,而且他武艺那么高强,他是没有生存危机的,但是他已经是敏感脆弱的人了。如果他得到高人的点拨,你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不需要这么脆弱敏感,不需要这么生气,因为没有人可以伤害到你了。如果他突然觉醒了,他当然就可以自救了。他为什么最后信佛,因为只有那个才能够拯救他。另外一个就是他遇到一个喜欢他的女人,这个女人对他百般顺从,但是这个女人会很辛苦的。因为武松起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一点就着,经常习惯性的使用伤害性的言行,他身边的人都会很痛苦的,也许就是痛苦几十年,慢慢武松会好一点点了。从这一点来看,孩子从小的关键时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如果脱离了窗口期,很难在以后得到弥补了。孩子有可能得到了很大的成就,即便是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但是他这一生都是不完美的,缺少幸福感的。因为童年的匮乏,一生都在挣扎,他也不知道挣扎什么。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