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读书会:古有吕蒙手不释卷今有躺平者手不释机,区别在哪里?
“古有吕蒙手不释卷,今有
躺平者手不释机”,两者有何区别?
“手不释卷”是一个成语,源自于三国时期的一个小故事。吕蒙是吴国的一个大将,就是后来白衣渡江偷袭关羽,成功的把关羽打败了的名将。孙权是吴国的国君。有一天孙权跟吕蒙讲:“你带兵打仗要多
学习,有好处。”吕蒙说:“我军务繁忙,恐怕是没有时间读书。”孙权说:“我又不是让你去研究学术,我只是让你读一下书,没有让你搞清楚书中的事情是怎么来的,怎么回事,你只需要读一下书中在讲什么就行了,懂得经验教训便罢。你说军务繁忙,难道你还能比我更忙吗?我小时候就读《诗》《书》《礼记》《左传》,一直到统帅江东以后读《三史》,还有各家的兵书,觉得自己大有益处,像你这样脑筋又好使,聪明,学了肯定有用,你为什么就不去做呢?”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当年光武帝刘秀统帅兵马的时候都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是“老而好学”。更何况是你们。吕蒙一听有道理,就开始
学习,坚持不懈,后来他所看的书连老儒生都比不了。
可见一个人只要想做一件事情,怎么做怎么学,就不用别人操心了。一个人不想学,你拿鞭子抽他,他也无法专注,他也学不进去。

后来鲁肃,吴国很有名的一个谋臣,在火烧赤壁里面曾经出现过,鲁肃正式提升,代替周瑜会见吕蒙,和他讨伐天下大事,还常常辩论。鲁肃摸着吕蒙的书说:“我以前说老弟是一介武夫,只有勇力,但是到了现在,学识竟然如此之渊博,已经不是以前的吕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了。兄长为什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兄长,您现在代替公瑾已经很艰难了,又和关羽接壤,关羽有野心而好学,读左传,朗朗上口,非常霸气。只是他太自负,总是气势凌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是他最大的弱点。”孙权经常看到人一边长大一边这么
学习的,像吕蒙这样的没人比得上,已经是荣华富贵了,还能这么学,轻视财物,讲义气,德行兼备,来做国家的栋梁,那不是太好了吗?
故事讲完了,讲的是吴国国君劝吕蒙去读书,一介武夫开始读书,超过很多大儒。为什么呢?因为他读进去了,因为他越读越高兴,读到手不释卷的程度。
这个故事在讲什么呢?是不是讲我们读书就更有前程?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读书明事理,读历史能够知兴衰,前任犯过的错误我们就不用犯了。我们如果读过十种成功的方法,大概率会从十个成功的方法中找到成功的一般规律,这是不是读书的作用呢?如果我们看到十个失败的案例,那我们是不是能够洞察失败的规律呢?如果我们读懂了十个好的国君是怎么打下天下的,我们是不是就能够学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呢?大概率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

我们会从这个故事里面发现,
学习本身并不是读书认字,也不是为了知道这个故事,就像我们今天讲“手不释卷”这个成语并非是为了知道这个故事,我们要知道读书能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发现已知规律的问题。我们去带兵打仗,每一个战争都是新的战争,每个对手都是跟以往不同的对手,我们要从已知的规律中去洞察未知的规律,我们才能够处理好未知的挑战,这就是读书的意义——读书
学习是为了发现规律。
古人读书手不释卷,什么人才会手不释卷呢?是不是喜欢做这个事情的人呢?并不是说每个人都会手不释卷。我相信孙权肯定也劝过更多的人读书,我相信甚至连吕蒙肯定也会要求自己的手下将官多读点书,你都不读《左传》,你们怎么能知道关羽在想什么呢?,但是他手下不见得也会手不释卷。所以每一个人做什么样的选择,不是你说的对,他就会去做。比如你说:“陶老师,《易经》这个书太神奇了,能洞察宇宙的规律。”我仍然不会去读,为什么呢?宇宙的规律跟我有什么关系?也许我对宇宙的规律有点兴趣,但是我不想现在去读。我现在解决温饱问题,我中午的饭票还不知道在哪里,你跟我说《易经》干嘛!
每一个人要做一个选择,一定是他当下已经恰好做好了这个选择的准备。所以说佛渡有缘人。什么叫有缘人?就是刚好他正在寻求一个突破现状的方案,恰好你又用了一个合适的方式来启迪他,他也觉得可以试一下,这就是叫缘分。

我们从这个故事里面必须要理解,不是你说的对别人就会去做的,而是恰好对方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才会去做。每一个人都有想做最好自己的需求,你让他去做正确的事情,如果他做了肯定会有进步。但是他会不会去做,跟他当下的状态有关系,跟他当下的需求有关系。
说这个有什么用呢?你真正要关注的是你孩子当下处于什么状态,当下的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如果你的孩子天天生活在惊恐之中,害怕家庭崩溃,害怕父母责骂,害怕未来没饭碗。你的孩子的需求层次锁定在一个安全的需求层次,甚至是生理满足的需求状态,他那么累,没有休息的权利;他那么苦,没有娱乐的权利。实际上他的需求层是锁定在生理满足的状态,你却想让他去做一个了不起的人才能做的事情,那绝无可能。
你如果想让你的孩子能够听完你的道理,就去行动,那么你必须让他当下的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然后他才开始去思考如何成为最好的自己,如何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如何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只有他把前面的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被爱的需求全部都满足的情况下,才会为未来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去
努力。

我相信吕蒙肯定生理的需求是得到满足的,安全的需求是满足的。因为他自己武艺高强,他的职业很好,他的地位很高,深得孙权的赏识,所以他本身底层的需求满足很高了,这时再对他提出一个超越自我的需求没问题。你的孩子还处在生存惊恐期,基本休息的权利、娱乐权利都没有满足的情况下,你却想让他专注刻苦,这干不成。
古人的手不释卷,喜欢这件事情,就手不释卷,这种痴迷的状态,跟我们现在很多孩子手不释卷,拿着手机不放是一个样子。只是说吕蒙或者是光武帝刘秀拿着书手不释卷,在
阅读前人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我们的孩子拿着手机,手不释机,在干什么呢?在满足娱乐的需求,满足生理的需求,满足让大脑分泌多巴胺的需求。说明什么?说明你对孩子的满足太少了,而不是你的孩子太混账。你没有让他满足他的生理需求和安全的需求,只好他自己解决。那你能不能给他解决?你解决了他就不需要满足了,他就可以手不释卷了。
这是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启发,我们讲的这个故事你听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下个决心,以后要做点什么?请用文字的方式说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