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读书会:《巨人的花园》关于自私与利他的起源及功能
先读一下这篇文字的内容,我们再来思考几个问题。我们底层思维读书会跟很多
阅读推广的人不一样,很多做
阅读推广的人会认为读书的时候不要想太多,也不要跟孩子提问。这个说法有问题。不要提问,是不要提无意义的问题,不要打扰孩子在
阅读过程中的思路。读完以后是可以提问,可以思考的,甚至我们应该让孩子提出问题。我们应该训练孩子学会提出问题。
我们来看这篇文字是什么。“每天下午,孩子们放学后总喜欢到巨人的花园里去玩。这是一个很可爱的大花园,园里长满了柔嫩的青草,草丛中露出星星式的美丽花朵,还有 十二颗桃树,春天开出淡红色和珍珠色的鲜花,秋天结出丰硕的果汁,小鸟们在树上唱着悦耳的歌,歌声是那么动听,孩子们都停止了游戏,来听她们唱歌。‘我们在这多么欢乐呀!’孩子们欢叫。“那巨人在哪呢?巨人出去看
朋友,云游去了,他的花园就变成了人间的天堂,孩子们的天堂。

巨人不在,孩子开心,这是有一个隐喻的。家庭生活中谁是巨人,谁是孩子啊?那巨人的花园是哪?是不是咱们家庭?那巨人出去云游,孩子高兴。那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巨人太烦人。
“有一天巨人回来了,他之前离家去看
朋友,一住就是七年。现在他回家看见孩子们在花园里玩:‘你们在这里做什么?’他呵斥。孩子们吓得跑开了。‘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巨人自言自语道:‘这是什么人都应该懂得的。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到这里玩。’于是他在花园的四周砌了一道高墙,然后挂出了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禁止入内’,那些可怜的孩子们现在没地方玩了,只能在高墙外转来转去谈论着墙内美丽的花园。‘我们从前在那是多么快乐。’他们这么说。”
巨人很强壮,他拥有一种权势,一种权威,拥有一种不可震撼的力量,居然还有一座花园。这个花园是孩子们需要的东西。所以巨人是权威者,是资源控制者。大家还记得陶老师经常讲吗?现实生活中,对于孩子来说,教育者就是资源控制者。父母、老师对于孩子来说,不就是巨人吗?那巨人的花园是什么呢?对于父母来说,巨人的花园就是家庭;对于老师来说,巨人的花园就是学校。

“春天来了,乡下到处开着小花,到处都有小鸟歌唱,单单在巨人的花园里仍旧是冬天的景象,小鸟不肯在它的花园里歌唱,因为那里没有孩子们,桃树也忘了开花,偶尔有一朵美丽的花从草丛中生出来。可是一看见那块布告,它马上就缩回去睡觉了。高兴的只有雪和霜两位。它们嚷道:‘春天把这个花园忘了,我们一年到头可以住在这里了。’雪用它的白色大衣覆盖着青草,霜把所有的树枝都涂成了银色。它们还邀请北风来同住。北风身上裹着皮,整天在花园里呼啸。它说:‘这是个好地方,我们一定要请冰雹来玩一玩。’于是冰雹也来了,它每天总要在屋顶上闹三个钟头,然后又在花园里绕着圈子跑。”一个花园没有春天,没有春风没有温暖,那必然就寒风凛冽,必然就风霜降临。“‘我不懂为什么春天来得这么晚呢?’巨人坐在窗前,看着窗外那凄凉的花园:‘我盼望天气快点变好。’可是春天始终没有来,夏天也没有来。秋天给每个花园都带来了果实,但是巨人的花园却什么也没有。”
“有一天早晨,巨人还在睡觉,忽然听到了动人的音乐。他以为是国王的乐队从门外走过,其实是一只小小的梅花雀在窗外唱歌。他很久很久没有听到小鸟在花园里唱歌了,他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这时候冰雹停止了,北风也不再呼啸,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春天到底来了!’巨人说。他然后跳下床向外去看。”
巨人虽然不喜欢这些小孩子闹但是他内心还是渴望春天的,为什么渴望春天呢?巨人是一个很自私的人,他控制了那么多资源,但是他不想把这些资源分享给别人。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巨人是个非常自私的人。自私的人居然也渴望春天。为什么渴望春天?为什么不渴望冬天呢?春天意味着什么?春天是不是意味着生命的复苏,意味着生存资源的蓬勃生长?每个人都喜欢春暖花开,为什么?因为春暖花开意味着秋后的丰收,春暖花开意味着气候宜人,有水有山有植物,是生态平衡。所以春暖花开的景象实际上就是生存资源安全的景象,这就是美的根源。

“他看见一副奇特的景象,孩子们从墙上的一个小洞爬进花园里来了。他们都坐在桃树上面,桃树看见孩子们回来了,非常高兴,然后都开花了,把自己装饰起来,还在孩子们头上轻轻舞动胳膊。小鸟们欢乐地飞舞歌唱,花儿从绿草丛中伸出头来。“这的确是很可爱的景象。这里证实了春暖花开,是可爱的景象。为什么可爱呢?因为生存有希望。“只有一个角落还是冬天,这是花园里最远的角落。一个小男孩站在那里,太小了,手挨不到树枝,只好在树旁转来转去,哭得厉害。这棵可怜的树仍然披盖着雪和霜,北风还在树顶盘旋。‘快爬上来呀。孩子!’桃树一面对小男孩说,一面尽可能地把树枝垂下。然而孩子还是太小。”
这个小孩子就是一个能力弱,各方面能力发育不到位或者是比别人慢的孩子的典型。这样的孩子不应该被世界遗忘,不应该被别人抛弃,他应该得到更多的帮助。
“巨人看到这个情境,心软了,他对自己说:‘我多么自私,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来我这里了。’他十分后悔自己先前的举动。他轻轻地走下楼,悄悄地打开前门。走进花园里,孩子们看见他非常害怕,立刻逃走了,花园里又出现了冬天的景象。只有那个小男孩没有跑开,因为他眼里充满了泪水。他还没看见巨人来了。巨人悄悄走到他身后,抱起来,把他放到树枝上。这棵树马上开花了,小鸟儿也飞来歌唱了,小男孩伸手搂着巨人亲吻他的脸颊。别的孩子看见巨人不再像先前那么凶狠,也就跑回来,春天也跟着一起回来了。巨人们对他们说:‘孩子们 花园现在是你们的了。’他拿起一把锄头,拆除了围墙。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了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许多年过去了,巨人老了,他不能再跟孩子们一起玩了,他只能坐在椅子上看孩子们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同时他也欣赏着自己的花园。他说:‘我有许多美丽的花,可孩子们却是最美丽的花。’”

故事讲完了。这篇文字,作者是英国的王尔德,翻译是巴金。课文里面也有不同的改动,要注意几个关键的内容。刚才我说的这个小男孩很弱,代表人群中中位数下限的孩子。这个孩子如果不开心,如果没有希望,如果不快乐,那整个花园都不会有春天。这个花园到底在隐喻什么?我们前面也简单说了一下,对于父母来说,这个花园就是家庭环境;对于学校来说,这个花园就是学校环境;对于社会来说,这个花园就是社会环境;对于我们社区来说,这个花园就是社区的环境。谁把这个环境变成了寒风凛冽的冰窖呢?到底是想把这个环境变成一个花园,还是变成一个监狱,取决于资源掌控者的想法。但是资源掌控者有可能只看见自己的需求,他自己的需求不代表人类的需求。如果在这个环境中最差的那几个人没有快乐,生活很艰难,那这个世界就没有春天,这个社区就没有春天,这个学校就没有春天,这个学校就不是适合孩子生长的地方。
《巨人的花园》意味着什么?在隐喻什么?用一句话说清楚,巨人在隐喻谁?巨人是被谁拯救的?
巨人后来获得了人生的圆满,获得了人生的快乐,他获得了价值。他的价值在于他能够创造一座花园,给更多的孩子带来快乐。

巨人有创造花园的能力,但是他没有创造花园,他创造的是监狱,创造的是一个冰天雪地,请问他的价值何在?所以巨人理论上来讲应该是一事无成,然后默默无闻地死去。但是最后有一个天使救了他,这个天使是谁?是不是那个最弱的孩子?!是这个孩子唤醒了巨人内心的良知。这个良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价值,从而让我们自己的基因传承,让我们整个人类文明传承。做对的事情,就是美德,就是正义;做错事情了,个体的基因其实也不见得会好。那全人类的基因不会因为你的存在而更好,反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更没有希望。
我们来简单回答屏幕上说的这几个问题。为什么巨人的花园没有春天?其实巨人出去云游的时候有春天。这篇文章里面的隐喻太多了。巨人出去云游,这个花园是不是就是一块自由的土壤?是不是孩子们就会快乐、健康、茁壮地成长?巨人一回来完蛋了,这个花园就建起了围墙。就算这个围墙可以翻过去,但是还有一道精神的枷锁。精神的枷锁是什么?是不是那块牌子?连小草看见那块牌子都懒得长了。这叫精神的枷锁。为什么巨人的花园后来没有春天了?它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个花园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它不是一个给孩子生命带来快乐和希望的地方,它有什么必要存在呢?何必要有春天呢?那不就是寒冬吗?那不就是冰天雪地吗?那不就是捷克伦敦当年去探索的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北部那些地方?那是一个连狼都活不下去的地方。
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巨人的花园,后来春天怎么就回来了呢?因为这个花园真的成为了一个花园,因为鲜花要让人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因为花园要呈现出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要有欢声笑语,要有各种生物的和谐相处。

没有孩子,这个花园就不存在。这个世界本身是不存在,是因为我们有了意识,有了灵魂,所以这个世界才存在。如果这个花园没有孩子,就没有精神上存在的必要,客观存在有什么用呢?
第三个问题。巨人拆掉的围墙意味着什么?这个围墙既是物理上的围墙也包括精神上的围墙,它打通了孩子和资源掌控者之间需求的理解。资源掌控者看见了孩子的需求,孩子从资源掌控者这里使用了资源来协助自己成长。这不就是彼此存在的必要吗?这不就是彼此的成就吗?孩子成就了巨人,巨人成就了孩子。如果不是这样,那你承兑的价值何在呢?所以一定要拆掉我们限制孩子的墙,一定要把我们孩子生存的地方变成一个美丽的、生机勃勃的、按自然规律发展的花园。
我们最后讨论两个
比较抽象的问题。原始的、没有成长的、原生态的巨人一定是自私的。这又是一个哲学问题了。为什么巨人在未经成长的情况下是自私的?大家有没有想过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自私行为感到很愤怒?甚至我们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对青春期孩子做事情不考虑父母,不考虑别人需求的行为非常愤怒,觉得孩子非常自私。“我们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他却一点都不肯付出!”觉得孩子很自私。

我们现在要讲为什么会有自私,自私是怎么来的,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你的孩子是自私的。首先自私是资源匮乏时代,一个人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活下来,或者是为了让自己传承生命的使命能够成功而采取的一个有利于自身的措施,这就是自私的根源。有一个前提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比如如果大家都吃不饱饭,现在有一个工作让大家能够把肚皮填到半饱。只有一份工作。现在有两个人在等着这个工作。而且这是两个家庭。请问当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我会不会为了我的孩子想方设法去获得这个工作?陶老师看着像个正人君子,觉得自己这也懂,那也行,但是在生死存亡的时候,很有可能我会不择手段去抢到这份工作,也许我会中伤别人,夸大自己的能力,吹牛,拿到这份工作。为什么呢?我必须这么干,我要不这么干,我孩子就会饿死,这就是自私的起源。如果一个家族的人,他们在资源匮乏时代非常自私,甚至成了这个村里的一霸,他们控制这个村里的资源。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很有可能是好事。自然的选择从来没有什么道德评判。你只要活下来,把生命传承下去,你就是对的。所以在资源匮乏的时代,自私能让人活下来。
但是如果你过分自私,你不光让自己活下来,你还毁灭了别人的希望,那别人就会认为你这不是美的,不是正义的事情,就会群起而攻之。这个时候总有一些人会表现出利他的行为,因为在这种时候我挺身而出,然后我把我的资源奉献出来供大家分享,让大家一起度过了难关。让村里的 50 个家庭都能够活下来。虽然活得不是很好,都活下来了。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活下来了,当外村的人来抢我们的资源的时候,因为我们人多,我们战胜了,我们这个村的基因就传承下去了。这个时候利他者的价值就出现。所以从个体来说是需要自私的,但是从整体的角度,从民族的角度必须要有利他者。
有的人因为基因突变或者因为突发奇想,变成了一个利他者。利他者反而得到了更多人的拥戴,成为村里的领袖,成为村里最靓的那个仔。这个时候喜欢他的姑娘就多了,他的基因反而能够更加广泛的传播了,这就是利他的好处,利他的起源。

巨人表现出原生态的自私,那也是正常的。但是后来为什么巨人又改变了呢?其实他没有必要自私?原因在于他掌握了那么多的资源,把他的资源分享给大家,能够造成更大的一个社区的发展,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希望,这个时候他才是人群中最亮的那个仔,才是大家的精神领袖,得到的资源更多。
但是这个过程是需要成长的。一个人从原生态的自私状态,转换成社会化的利他,而不是说是基因突变,而是因为他
学习了,成长了。发现利他才有共同成功的价值。如果他出现了这种利他,这就叫成长。
谁帮助他成长的?那个最弱的小孩。为什么最弱小孩能打动巨人呢?因为巨人毕竟作为一个人,拥有人的恻隐之心,所以人性就是人的规律,让这一切事情合情合理地发生。

这个故事我讲完了,不知道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也不知道你悟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