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发现名人的生活一团糟,为何说这是与孩子交流人性的最佳时机?
如果一个名人,我们发现他的生活一团糟,孩子对他的形象大打折扣,怎么去跟孩子聊?恭喜你的孩子,他发现了生活的真谛。如果一个孩子认为一个名人,他就是所有方面都是伟大、正确、光明,那我觉得这个孩子被洗脑了,就是他生活在一个虚无的世界。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就是没有完人,连上帝都有打盹儿的时候,对不对?我记得当年乔布斯他爸爸老带他去做礼拜,有一天他拿着一本杂志,上面画着一个非洲儿童快要饿死的形象,就去问那个神父说这个上帝知道这个事情吗?神父说那上帝无所不知,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神父回答不上来,所以乔布斯决定不再相信这些东西了。每个人都是由两方面来组成。其实不是两方面,应该是三方面。每一个人都有弗洛伊的讲的这种本我的部分、自我的部分、超我的部分,本我的部分就是受这个生理生存的基本的这个基因的控制,就是比如说你饿了要
吃饭,你饿疯了你要去偷面包啊。这个是属于生存本能东西在驱动我们的那部分,还有一个自我部分,自我就是生存的本能跟现实的达成一个和谐一致的一个妥协,就是既能够满足本我的需要,同时又能达成这个其他人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的这么一个需要,这个时候达成一个基本的一个和谐社会化的一个过能力啊。
超我的部分,就是当一个人满足了本我的需求,达成了自我的一个和谐,他就决定要去做一些利他的事情。那我们说一个人达到超我状态,他仍然有本我的这部分存在,对不对?他仍然有饿了要吃东西,渴了要喝水,然后一个人孤独久了,需要找一个异性,对吧?这些本我的东西仍然存在。你不能说这个人他为这个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他就应该在各个方面都应该是表率。那可不见得。
如果有这样的人,那只是人造的神,没有这样的人,包括我们听说过的马丁路德,还有那些民权的运动领袖,还有很多厉害的人,这些人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为了这个人类的平等去呼喊、去争取,但是他工作之余,他可能也会去找一个姑娘,对不对?所以说你不能对一个人有完美的要求,包括爱因斯坦也是这样,他在学术上有那么高的成就,但是他跟孩子的关系,跟他的妻子的关系也很差劲,甚至有些恶劣,那你能说爱因斯坦他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吗?所以我觉得你的孩子现在发现这个现象,其实这个东西就是他青春期的时候应该完成的一个心理发展任务,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与自己青年看见的这个价值观不是一回事儿,那这个时候它必须要完成一个妥协,对吧?我们既要去追求那个超我的部分,同时我们要接受我们本我的那部分。这个时候达成一个跟这个世界的和谐的一个统一,认可自己有时候有一些邪恶的想法,同时你确实在你现实生活中你的言行又受到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你得接受自己是这样的人。你不能说我是一个青春期的一个男孩子,脑子里面整天都想着那个男女那件事情,那我就不是好孩子了,你不能这么想,因为所有的男孩子都这么想。所以这个时候你必须要达成一个一致,要接受这些不同。如果你的孩子觉得一个名论就应该是完美的,可见他过去接受的教育是多么的刻板,多么的单一。所以我觉得他越早发现这个问题越好,这个过程你需要跟孩子多探讨探讨人性。特别是我觉得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我这三个东西能够很好的去理解人类的这些行为啊。为什么啊?为什么人会有这不同的状态?当然每个人不是说他仅仅存在于超我或者是本我,或者是自我,其实各部分都会存在,只是一个人他的境界更就是显着的位于哪个阶段啊。所以这个大家要一定要就是客观的去看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