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早期教育和陪伴的孩子变得无聊且没目标,咋办?
家长:“我儿子,今年四年级,之前一直是爷爷奶奶带,从小学一年级起,每天放学就给他玩手机、看电视,等我下班回来了再陪他做作业,老人家忙于家务,后来就养成了玩手机,不做作业,没兴趣读书。我看他这样觉得不行了,就离职了,在家带他。到现在四年级还好,有些改善。手机还是会玩,就周六日玩一下,我会跟他一起玩,当做一项亲子活动。平时
吃饭时会看一下电视,半小时左右放松一下,其余时间不会搞那些电子产品,让他去图书馆看书。当然还是不太积极,放学做作业也很拖拉,想跟我提出玩手机,我有时会同意玩一下,大多都是拒绝。他英语方面就不是太好,不喜欢背单词,就喜欢动脑子的东西,比如:数学。数学一直都很棒,不用我怎么去陪他学,自己就能搞定。学校的课程都没什么问题。考试方面,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可能有些懒,我不知道是不是懒,他懒其实就是不喜欢。数学我买了一些奥数的书,他又喜欢研究,自己去学。他喜欢就觉得很好玩,这样子我就不知道怎么去做,想咨询一下。”
陶老师:“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孩子的精神状态。他在需要靠意志力去死记硬背的方面,是不肯投入的。靠理解和智力能解决的问题,他是愿意干的。就说明他的智力水平
比较高。如果他擅长数学和奥数,他的先天智力水平
比较高。像语言类、文史类的东西,实际上是靠后天的
学习和积累,他才会入门,或者才会有感觉。但这方面真的做得不够。一般老人照看孩子只能顾及吃喝拉撒,很难去跟孩子进行互动和探索活动,甚至还对孩子的活动有很多约束。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的后天智力发展还是有点欠缺,所以他对身边的人和事或者思想类的东西不太敏感,不太擅长。所以父母以后得花大力气给孩子在人文历史、自然科学方面进行铺垫。虽然他在逻辑思维方面是有
禀赋的,但必须跟现实世界建立连接。如果他直接去研究奥数或者数学这些抽象的东西,这对他的精神状态是有影响的。过去很多清华、北大的天才,他们从小都在研究那些抽象的东西,最后都出家了,觉得人生无意义。所以他再聪明,也需要去了解身边的事物,从研究身边事物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他的生命才更有意义。”
家长:“现在让孩子多做一下家务这些有帮助吗?”

陶老师:“目前看来,他很难从做家务中获得这种奖励。但可以让他承担一部分,先从小事开始,让他做了以后逐渐的证明他很有能力,也可培养责任感。做家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让他承担更多的事情,他做成以后得到肯定,自我价值感得以提升。”
家长:“是培养他的自制力吗?”
陶老师:“不是自制力?是让他在做事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反正你能让他做的都放手给他做,他不愿意做的就算了,不要逼他。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加强亲子沟通,去对一些事情进行讨论。”

家长:“这方面我也有跟孩子不停地聊天,有时候聊得作业都不想做的那种。”
陶老师:“太好了!这样就能弥补孩子儿时缺失的那部分东西。”
家长:“老人可能就没有跟他聊太多,所以就造成现在这种样子。”

陶老师:“对。孩子幼年探索太少,对身边事物了解太少。对身边大多数事务没兴趣,慢慢地也没太多的欲望,只能常做已知的或简单的事情。”
家长:“我终于明白了,谢谢啊!“
如遇更多家庭育儿困惑,可私信咨询陶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