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家庭教育之“十万个为什么”:为何要让孩子快乐?


为什么要让孩子快乐?快乐是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做对的外在表现。当然我们可凭经验或认知,但更可靠的判断就是看做这件事情快不快乐。比如:孩子每天放学回来,家长很纠结,孩子到底是先完成作业还是先让他玩?选择不同,结果会截然不同。听说那些考上北大、清华的孩子,从小都是先完成作业再去玩,那叫先苦后甜,于是家长开始推理:先完成作业再去玩,就能成为学霸。这个逻辑推论显然不对。北大、清华的孩子是先完成作业再玩,但不代表你的孩子这样也能考上北大、清华,所以这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就像一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他从小学过奥数,那学了奥数就一定能考上北大、清华吗?学奥数并不是考北大、清华的必要前提,所以大家一定要有简单的逻辑常识。我访问过十几个北大、清华的学生,他们并不清楚怎么考上这两所名校的,其实我比他们更清楚,毕竟我是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因为他们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生活圈子小,视野也不开阔,但作为教育研究者,我们知道几乎所有人是怎么考上北大、清华的。我们再回到刚才那个具体案例上来,我认为:没法选,只有一个标准,如果让孩子先写作业,看他高兴与否,他要特别不高兴、不满意,就说明这个选择错了;反之,如果让他先玩了再写作业,他两件事情都高兴,那就说明我们做对了。快乐与否,就是判断未知事情的一个可靠的标准。再比如:有的孩子厌学了,不想去学校,三天两头请假,甚至就不想去了,家长很不高兴,想方设法想劝孩子返校,鼓励孩子,但孩子还是不高兴。孩子想在家里待着玩手机,就特别快乐,然后就没事了。如果他一到校门口,不是肚子疼,就是开始发烧,他的双腿像灌了铅一样迈不动脚,这时家长鼓励孩子坚持学习已不可能了。大多数家长希望陶老师告诉方法,能让孩子高高兴兴去上学。没有方法,因为孩子目前没法上学,他在学校根本待不住,再逼他继续待下去,这是完全错误的选择。孩子在学校待不住,也听不进去课,不是调皮,不是故意,是真的听不进去,老师不停地布置学习任务,完不成,同学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他在那里如坐针毡,一直在挨刀子,如果继续待在学校,无所事事,不断受伤害,不断受刺激,这显然对他更不利。如果让他回家就挺高兴,跟正常人一样,只要让他玩手机或者什么也不做,他就挺好。这时你听他的就对了,凡让他高兴,让他快乐的事,就允许他去做。如果选择错了,就会发现这件事越来越难,你不高兴,孩子不开心,身边的人也不快乐,那说明这件事真做错了。不管你的期望是什么,不管你家境贫寒,读书是唯一途径,做错了就是做错了。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快乐与否,就能判断你做对了还是做错了,跟你的家境无关,这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机制,也是跨种族、跨文化共有的心理机制。快乐与痛苦是人类对好事、坏事感受的外在表现。如果我遇到一件好事,就快乐;遇到一件坏事,就痛苦。好事就是对人有利的事,坏事就是对人有害的,这凭本能、凭感觉至少做对90% 以上的决策。如果不按这个规律去做,你一定会做错。总的来说,快乐是好事带来的结果,表明一切顺利,未来可期;痛苦是坏事的结果,表明未来有风险,要高度警惕。快乐的人能够专注于当下这个阶段的发展;痛苦的人想要回到过去,回到痛苦来临之前。当一件事情你不是很确定,不是很懂的时候,你就去看这件事情是不是会带来快乐的结果,就明白你是不是做对了,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举出更多的例子。比如刚才有个家长说孩子喜欢吃冰激凌,不给就不快乐,那是不是要一直给呢?可以试一下,一直给他会快乐吗?人体是有自我保护机制的。冰激凌吃多了最大的问题是血糖升高,人体会感到不舒服,自然就会对冰激凌感到恶心,这是必然的表现。如果你每天允许他吃冰淇淋,不刻意去限制他,过一段时间,他对冰淇淋满足够了,就不会再对它有多少渴望了。所以带孩子就是这样,我的小女儿也如此。只要他觉得你不让他吃,他就很不高兴,很痛苦的样子,那就说明这件事真做错了。我们说通情达理,你通情孩子也不会过分的要求,当然也有例外。另外有家长说感觉玩手机是满足不了这个问题的,我仍然认为让他玩就做对了,不让他玩,很有可能有一天彻底厌学了。所有厌学孩子的前兆就是开始花大量时间玩手机,或者什么也不干,当然学习任务也完不成。如果不满足他,可能明天就彻底厌学了。所以在孩子 3 岁时就应该满足他,我儿子和小女儿也是这样,两三岁就开始玩电脑游戏、玩手机。我女儿5岁,给她配了一个手机,她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我经常在她平板上研究哪个游戏适合她这个年龄玩,哪个游戏特别有创造力,又特别有趣。我小女儿经常忘了玩平板,不惦记它。我儿子也是三岁时,我就天天带着玩半小时电脑小游戏。到小学,特别想让他把我年轻时玩过的所有游戏全部都了解一遍,他居然不想玩。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几乎没管过他的手机,就在他手上,查资料,听音乐,还是刷抖音,从没管过。所以你把孩子给搞砸了,他就只有玩手机,才能高兴,干别的事都痛苦。有家长说自制力差,玩手机怎么办?没有给到孩子热爱的东西,没有让孩子在世界上了解那些了不起的人和事,没有梦想和目标,什么也学不进去,他不玩手机,靠意志力去学习,而不是主动、快乐地学习。自制力差的孩子,早就厌学了,基本的能力没有发展起来。现在不让他玩,他也干不了别的事,所以天天彼此折磨,谁也好不了。从这个角度看,去管控他,只要他痛苦,仍然是错误的做法。肯定有例外。那些例外我们有智慧去分辨。比如会跟她有个简单的要求,允许她每天都吃一个冰激凌。有时例外,比如来了一个小朋友,我们招待小朋友吃冰激凌,这时我女儿又可以再吃一个。或者有时我们带他出去玩,口渴了或者特别热,路过“麦当劳”,去买一个甜筒,这叫爱孩子,让生活处处充满了快乐和意外的惊喜。只要经常这样做,我小女儿从未表现出对冰激凌的那种想要 1000 多个的需求,反而是经常忘了。所以你只需去满足他,不要刻意去限制他,反而不会让他渴望这个东西。人还有另外一个心理机制,就是“物以稀为贵”,你越限制他,他越充满渴望。如果你愿意让孩子每天吃一个冰激凌,她每天都快乐,她觉得你是个好妈妈,是个爱她的妈妈,这有错吗?如果他想吃,你使劲告诉他不该吃,吃了冰激凌,这辈子就没有意志力,人生就没前途了,那该有多糟糕啊!。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