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适合学《论语》吗?
有个家长问:小学三年级适合学《论语》吗?有的人适合学,有的孩子学了也没用。那什么人适合学《论语》呢?第一、喜欢古典文学的人,他适合去学,把《论语》当成古文去学就好了。第二、洞察人世间规律的人。有的孩子聪明,他懂人性,知道人的需求,去学《论语》,就学到很多高级的思维。因为《论语》本身缺少一个结论的推演过程,其言之有理,但为什么这么说,谁也不知道。看了《论语》的结论后,我并没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只知道了一个事实,就能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吗?显然不能,我必须知道他为什么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才具备治天下的能力,也就是说能读懂《论语》的人,他已经拥有治天下的能力了。他治天下的能力不是因他读《论语》,而是因他懂《论语》,所以只有智商高或洞察人性的人,去学《论语》,就可以把一些事情明确化。其实这些我们早已想过并觉得是这样的,但有时我们没有把它用一个准确的说法表达出来,但是孔子把它总结出来了。这时我就学会了一些名句,学会了引经据典,但实际上我真正的收益并不是学了《论语》,而是我成长过程中对一些事情的洞察、思考导致了我现在就能读懂《论语》。如果你不是智力超常或对人性洞察很强的人,可能50 岁后才读得懂《论语》。如果读不懂还去读,那不就是把它当古文在读吗?如果说不喜欢古文,又天天去读它,岂不是制造痛苦吗?看看你孩子属于哪种情况,自己对号入座,就很清楚你的孩子要不要读《论语》了。这仅仅是陶勇的观点,不代表权威,也不代表真理,你觉得这个观点对你有启发,就拿去用。反之,那你就听别人的,该学就学,该不学就不学,如何选择是你自己的事。《论语》确实是很高深,讲清楚了很多“心理学”的规律,但需要有人去解读这个规律到底在讲什么,跟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这个规律是怎么得来的?生活中有没有其它的例证?它确实是需要具体的解读才能真正启发我们的思维,而不是得到了一个结论。因为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理解这个知识,这个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