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孩子黏妈妈,爱哭,容易生气,咋回事


家长:学了您的课程之后,我和孩子妈妈都做出了改变,不再对孩子发脾气,否定、批评打骂。前期孩子变化比较明显,现在一到周末就特别黏他妈妈,平时我和他一起睡还变得特别爱哭。比如他自己用菜刀切苹果,妈妈说:“哎呦,你切苹果看着太吓人了。”我说:“好了,不要切了。”他马上就哭着跑回自己的房间,但是两分钟之后就像没事人一样出来了。还有就是妈妈要给我和他掏耳朵,孩子想先掏,结果妈妈先给我掏了,他就哭着跑到了客厅,两分钟之后就又进来了。他周末特别黏妈妈,是不是因为和妈妈的连接不够导致的?特别爱哭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满足他的需求造成的?但是切苹果看起来真的很危险。

陶老师:从你的描述来看,孩子的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你们没有打骂他了,只是没有伤害,但是没有伤害和满足需求,是两件事情。没有伤害,这个孩子的生命价值不会越来越低,状态不会越来越糟糕,但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爱传不过去,他的精神生命也很难成长,他仍然还是会存在成长比较慢,成长乏力的问题。所以不伤害和有没有爱是两件事情。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会教他怎么切苹果,或者给他用安全的工具来切苹果,而不是简单的恐吓禁止。其实你的恐吓禁止让他想要做事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生活能力得不到演练,自己的生命价值在家庭中无以体现,这些都是让孩子非常恼火的事情。所以确实还有很多很多的方面需要学习,咱不伤害孩子已经是做得很不错了,咱们得进一步学会唤醒和激励孩子,把更多的肯定给到孩子。

至于你的孩子黏妈妈,总体来讲是孩子的精神生命仍然不够强大的原因。如果你们以前老骂孩子,打孩子,说孩子,那他是不敢去黏妈妈的,现在妈妈看上去没有那么凶,没有那么吓人了,她可以黏妈妈了,他就开始黏妈妈了。所以我们说他现在正在像一个婴幼儿那样去重新连接自己的母亲,希望自己的母亲能够把孩子当婴幼儿一样重新去爱一遍。



当婴幼儿的需求得到满足,得到无条件的满足,得到充分满足的时候,她就不再依恋妈妈那么多了。我们说这个过程就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孩子心理成熟、独自面对世界挑战的过程。所以现在孩子对妈妈有足够多的依恋,妈妈就需要利用这段时间多多专注陪伴孩子。我见过很多父母陪伴孩子的方式是,周末不工作,也不做什么,也陪孩子玩,看上去是陪着孩子的,但实际上孩子在干孩子的,他在干他自己的事。表面上看父母哪也没去,好像在家陪孩子,其实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陪到孩子。什么叫真正意义上的陪伴孩子?你得跟孩子一起做孩子喜欢的事,开心的事,当下能力发展急需要的事,这才叫陪伴。不是你在家哪里也没去就叫陪伴,那不一样。很多父母的陪伴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父母要注意一下,孩子需要你足够多的陪伴,来重新建立这种牢不可破的亲子关系。你对孩子付出得越艰辛越专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就会越快,他就越早的成熟,而不再依恋于父母。

喜欢请点赞、转发、订阅。如需帮助请留言或私信。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