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孩子对小孩子有一些对抗和伤害时,妈妈可以做些什么?
“我想跟您说一下,我跟上一位妈妈差不多。我比她好一些,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勇敢地、艰难地去改变。特别是我跟我女儿相处。”
“打断一下,你声音突然就沉闷了,变小了,是什么情况?刚开始的时候还挺敞亮的。”
“现在听不到了吗?”

“可以,刚才有点小,或者是有点闷。现在继续说。”
“我也一直在寻找帮助,也会去寻找咨询师帮助。也学相关的家庭教育,学了两年,道理都懂,也特别认同,但是我用的就没那么好,卡在我自己这里。我正在寻找自己的问题,慢慢我就发现我和女儿相处,她的很多行为特点和我身上都惊人的一模一样,但是这些点我自己是看不到的。我现在是找咨询师帮助我的。因为我学了两年家庭教育,对孩子帮助微小。我就找了一个咨询师,也是我们一起学的,给我提炼了很多的点,这些点都是在生活中,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
但是我女儿的行为,就激怒我。我家她是老大,还有弟弟。她常常会用过激的方式控制弟弟。比如她去管弟弟,一手把弟弟的手机抢了,强硬的‘不许看了,再看!垃圾孩子。’我有的时候实在听不下去了。‘’你好好关心弟弟。’她非常反感,就说我让她去死,意思是‘’切!我还关心他?’我是妈妈,我两个孩子都喜爱的,但是女儿经常用这种方式,让我非常受不了,我就在卡点特别大,我就找咨询师问。问完之后我发现,女儿感觉到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爱,她就用过激的行为,引起冲突的行为。一个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是我的反应过分,我的反应过度了。因为我昨天问了我一下我儿子,我说:‘姐姐平时跟你有这些冲突,妈妈感觉姐姐的这些语言或者行动,还有点暴力,好像对你不太友好,你是怎么想的?’我儿子是这样说的,他说:‘也正常,她是我姐姐,她反正管我也正常。’我因为这种问题特别受不了,我感觉女儿行为非常过分。她弟弟每次给我的回复都说他还好。我又问他:‘如果你两个人争吵,妈妈觉得受不了,我去参加,你是认同还是不认同?’我儿子说:‘妈妈,你不要加入,你加入之后的话反而把矛盾对向你了。’每次他俩人吵架,最后就转变成我跟他姐姐吵,我跟姐姐发生激烈冲突了。”
“他俩吵架实际上是他俩的一种相处模式的互相的整合,现在变成了你对姐姐的伤害了,你儿子看的好清楚。”
“我对姐姐的伤害我知道,问题在我身上,我反映出来我的内心也是受伤害
比较多,被女儿的行为勾出来,特别脆弱的。”

“你反应过度了。你太看重你小儿子的感受了。”
“我与其看重儿子感受,不如我的感受更强烈。因为我刚刚问我儿子,他还觉得他能接受。”
“是你太看重他可能会出现的委屈了。实际上这是你的。你是内心的委屈的投射,其实就是你自身的脆弱敏感,你反应过度了。”

“对,我反应过度。”
“其实他们之间的争执,也包括对爱的索取,就是对妈妈妈爱的资源的争夺。实际上,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说,这种对爱资源的争夺,是必然的战争。实际上是对在未来社会相处模式的一个提前预演。”
“是的,但是我看到我女儿满满的控制欲。这些东西其实在我身上都得到了一点印证。女儿表现出来的东西,我曾经可能也是被这样对待的。”

“但是你女儿变成这样跟你没有关系。她变成这样,主要还是爱的资源不足的问题。因为她现在已经 13 岁了。”
“”13 岁,初一,我现在又发现一个什么情况,她好像要强,每天都把自己搞得好像很忙碌的样子,
学习效率不高,我会对她有一点不接纳。我说了也没用,她也不听。之后我再反思一下我自己。我觉得她早上有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自己即使起得很早,感觉还是慌慌张张,急急忙,。明明时间很够的。大人跟在后面。给我制造的这种。
“你说的‘大人跟在后面’是什么意思?她慌张她的,你跟着她干嘛?”

“她慌得不得了。”
“她为什么会慌?怕迟到是吗?”
“早上,早早的就让我一定要提前到楼下先等她。我
吃饭多一分钟一秒钟都不行,我耽误她时间了。”

‘’她要干嘛?”
“她就觉得我不能耽误她一分一秒的时间。”
“她怕你把事情搞砸了是吗?”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那么慌,特别慌,特别焦虑。”
“肯定是怕一件事情。她到底是怕老师说她晚了还是怕妈妈对她不满意?”
“我也不知道,反正每天早上都为了这点事情搞得不愉快。”

“你需要观察一下,观察她到底在怕什么。她这些行为背后一定有个心理需求,在满足谁?在满足自己,满足别人,还是在逃避什么?还是在创造什么?我们说一个孩子,行为如果是在创造,他的心理能力就会越来越好。如果他的行为是在逃避,或者是满足别人,他这个时候心力都是在满足别人,都不是为自身的成长,就会有问题出现。你要去观察一下,但是我相信你能够发现这一切。”
“她以前曾经受过老师辱骂,早上去迟了,是因为生病,我跟老师说了,我说‘老师,我们今天晚一点,我要带她去医院查一下。’结果第一堂课是个年轻的英语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就骂了她。她说‘你是蠢猪。’我女儿当时心里已经有预设了,她已经害怕进教室,在教室门口徘徊了好久,还是扫地的奶奶帮她敲了门,她才进去的。结果进去就被老师一顿辱骂。这是三年级发生的事情。她这事记着,经常拿出来说。”
“这问题没解决。还有一个就是这些事情因为没有解决,她对自己的生命价值影响很大,整个生命价值被严重的降低了。”

“反正她是一个特别老实,有什么要求,她会严格遵守,不会迟到的。被老师严重的骂,老师从来都没调查过。而且我还事先跟班主任请过假,不是跟第一堂课的老师打过招呼,一进来就骂了我女儿。
“这件事情要解决一下,就要去证明不是你孩子的错,是老师的错,你要帮她解决。”
“晚上我跟班主任反映了这个情况,但是我没打给英语老师,我让班主任来转达一下我们孩子受到的语言暴力,回家后的状态。但是后来我发现我做的还不够。”

“如果有条件,最好让英语老师道歉,如果不能道歉,那至少也得通过你重新的专注倾听来把这件事情重新摆平一下。‘早上好,亲爱的。’‘早上好,你今天的精神不错。‘’”
“过去很多年了,三年级的事情,现在初一了,对她一直造成这样的伤害,一点都不敢耽误。”
“对,她为了避免继续受惩罚。所以这件事情虽然对她有伤害,但是也让她学会了做到按时。”

“现在太按时了。所以我就想请教一下陶老师。”
“在我看来,她现在是青春期的孩子了,她想自己安排她的所有事情。”
“可是她安排的事情,在我看起来挺荒唐的。”

“你指的是什么?哪些事情?”
“在
学习上面,作业,我估计晚上 10 点半结束是可以的,她也知道,也答应过我 10 点半可以结束,可是经常偏偏非要挨到 11 点半。以后还要剪指甲,剪个指甲都能花 10 分多、20 分钟。如果晚上可以做到,行, 10 点半上床。好,我要 5 点半起来。我早上要背要读。我认为她这个时间安排,在我看来不太合理。包括她早上急急躁躁的样子,明明时间没那么迟,非要把节奏带起来。我跟她奶奶在一起住,她奶奶都说:‘孩子,两个大人为你服务,你还这么急躁。’我们不太能接受。”
“现在不是接受不接受的问题,你该如何化解她的焦虑问题。你的孩子为什么变成这样你清楚吗?她为什么那么在乎老师的话,或者那么害怕迟到?”

“她就想做一个表面上的好孩子。”
“什么叫表面上的好孩子?她不迟到难道不是真的好孩子吗?你怎么老觉得她是表面,你老觉得她是做个样子,你老觉得她不好,老觉得她什么都是装的。你从根上就没有认为她是个好孩子。
“可能我表达的不清楚,我是有肯定她的地方的。就是在老师那么苛刻的情况下,每天都会说哪些同学作业没有按时完成等等,默写不及格的又有一大堆,一个班四十几个,能有 十八 到二十几个左右。每次我女儿都免于被老师抓到。我觉得这也是能力。因为在这种压力之下,她能把这个事情做得不错,我认为也是她的一个能力。”

“很棒。现在主要你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现在要理清思路,你到底想要怎么样?”
“我想问的是,我认为我女儿自主安排的,特别在时间上的安排,我有些荒唐。明明可以不急不躁,她那么急躁。”
“‘明明可以不急不躁’是你的判断还是她的判断?”

“我的判断。”
“你为什么有这样的判断,而她没有这样的判断?”
“我不知道。所以我觉得她带节奏。”

“你为什么认为可以不需要那么急躁,而她认为需要时间?”
“因为时间够用。”
“不是时间够用。你做出判断是基于你自己。你是一个多少岁的女人,你经历了多少生活的洗礼,你形成了多少生活的经验?你现在是你所有过去经历的总和。你现在得出这个判断是不需要这么急躁。但是你女儿有你这样的人生经验吗?有你这样的人生体验吗?有你这样的生活能力吗?她对这件事情的判断是不是跟你很不一样?”

“是的。”
“她为什么跟你很不一样?你把你的判断要求她,或者传递给她,你说她能接受吗?或者她能听明白吗?或者她认为这件事情很重要吗?或者她认为是这样的吗?如果她认为是这样的,她不就这样做了吗?这是第一个问题。你认为这件事情不需要这样,她认为只能这样。你觉得把你的经验传递给她,这件事情行得通吗?”
“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晚上回来,比如六点半开始做作业,可能她自己先玩一下,刷个手机,7点钟开始。”

“不是,我们没说完,我问的是把你的人生经验,把你的判断直接传递给她,要求她去照做。你说她能理解,能做到吗?做不到,因为她不是你。你说的都对。但是你说的那些东西不是她的人生经验。她想的是我怎么能逃避老师的惩罚,如何不让老师把她逮住。因为她在这方面受过伤,所以她在这方面非常非常敏感。她因为敏感,所以她要逃避,所以她会把所有的身心都用于逃避这件事情上,而你却没有这样的人生体验。所以你并不知道她在这件事情上,伤口有多么疼。”
“我知道这个事情肯定对她有影响,但是我不知道影响程度有多大。”
“对,你觉得应该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已经过了很多年了,但是对她来说,她就是个惊弓之鸟。什么叫惊弓之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为她在这方面过于敏感脆弱,所以她反应过度,或她把整个身心都用于对抗这种伤害上去了。所以你说的那些事情她听不进去,听进去也做不到。”

“是的,所以她在这些事情已经很过激了。早上感觉饭都来不及吃那种。”
“你认为她应该怎么样,但是她却做不到。你对她的期待算不算一把刀子?”
“我就会觉得有点无奈。”

“我知道你无奈,但是我在问你的不是这句话。我问的是如果你对她有期待,而这个期待她根本做不到。你的期待算不算是一把刀子?”
“是的,就会让她的自由空间又会有点……”
“不是自由空间,‘我不是我妈认为的好孩子,她认为我应该做到,可是我居然做不到。’”

“这种情况让我动不动就感觉会说一些否定她的那种话。”
“不是感觉,就是否定。否定你对她做不到的期待,持续的否定。你想想,你的孩子持续被你否定,她的生命价值会高吗?能不脆弱敏感吗?你不要绕到其他事,不要被那些事,被无数的事蒙住了双眼。你必须要看到她到底缺什么,她到底在追求什么,她到底在要什么。你被一堆的这些事蒙住了智慧。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是的,我经常会被困在这些事情里,想不明白,我就会想她为什么这样,明明有大把的时间,为什么非要最后争那么几分钟,急得不得了的样子。前面她可以停,缓慢的,不但是缓,她做作业的时候还能跟同学聊天,昨天告诉我跟同学玩了半小时。”

“一方面孩子非常着急,非常害怕迟到,另一方面,她大量的时间都在拖延和
磨蹭。你知道拖延摩蹭又在解决什么问题吗?你上了我们‘拖延摩蹭’的训练营吗?”
“我买了还没全部听完。”
“你尽快听一下,听完以后你就明白你的孩子在要什么了。生命价值低的孩子,很多事情做出来都超出我们的想象。就像你的孩子,对你来说是个矛盾体。‘你既然那么着急,早的时候怎么不搞快点?”

“是的,有的时候就会这样讲。我就会说,你大晚上大把时间,还要
磨蹭到那个时候才剪指甲,剪个指甲都要剪十几分钟,你每天不睡觉,熬夜剪指甲,你到底在干什么?”
“对,你注意观察孩子这些现象背后有她的心理需求,她到底在要什么。
磨蹭那段时间是她的自由时间。她白天疲于应付各种要求,身心疲惫。她终于有点安宁的时间来放松自己,不急于做成什么事儿。她始终都在维持身心的平衡。环境压力大,她就需要更多的
磨蹭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所以她在另外的时间就要
磨蹭,或者是沉迷于另外一些事情。她始终都在维持一个当下状态的平衡。如果现实生活中压力少一点,痛苦少一点,她就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去维系这种平衡。她维持她的平衡点就不在这个方面了。她可能会有更多的专注力用于
学习,或者用于发展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了。”
“对。”

“你一定要给她需要的东西,很多事情就会改变。
“所以今天我想到的词,我感觉我女儿的行为荒唐。”
“你现在还觉得荒唐吗?”

“现在去看看您的课,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磨蹭和拖延就是把一个有难度的任务,对他来说有难度的任务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坐一会儿,玩儿一会儿,就是一个任务分解的过程。因为她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去长时间的专注做好一件事情,说明她的大多数身心都是在对抗那些内卷的东西,没有真正的得到自由和成长,她心力不够。所以她做一些普通的任务都会困难,都会
磨蹭。我相信你听完课你就真的能理解孩子
磨蹭和拖延的根源了。这样你就会调整你的教养方式。”
“我并不是过来说我女儿不好的,我想听听您对这个事情给我的点拨。”

“我的意思就是她的需求,你们可能没有看见。”
“对,不能理解。”
“对,你看见了,但是你因为没有正确归因,并没有真正看见她内心的需求,心理需求。所以你当然不能理解了。因为你会认为是她不听话,她的行为
习惯不好,她故意不配合,给你添麻烦。如果你不知道她生命的需求,你只是看行为结果,你就会觉得这孩子完全是荒唐。”

“对,我今天就冒出一个‘荒唐’这个词,我以为是青春期的孩子,在自己摸索,都会荒唐。所以我就问你是怎么回事。”
“会有些荒唐,但是很显然,你的孩子做这些事情是必然如此的。她没有荒唐,她一直在维系她生命的一个平衡。”
“是的,她在学校,跟同学讲话都
比较成熟的,但到家里边装是老大的感觉。”

“她在外面装,你明白吗?她在外面要通过一个大家认为好的行为来让自己显得合乎常情,值得大家结交。她装的过程中,耗用她的生命力,最后在家里面来释放。现在在家里面,她在妈妈面前能释放吗?释放不了,理解不了。她只能在比她弱的对象,要么去欺负一只小狗,要么就去踢猫,没猫狗那就折磨她弟弟了。”
“是的,我看到她肯定是有很多委屈。”
“她把自己装成一个效率很高,不会迟到的孩子。装成一个很得体的孩子。以前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社会现象,一个孩子阳光快乐,在班级里面是班干部,积极为大家服务,最后这孩子
抑郁了。突然有一天
抑郁,什么也干不了了。为什么?他是装出来的。”

“是的,我女儿同学对她评价都说她傻傻乎乎的,或者有的评论她就像是一个暖心大姐一样。但是我当时就不懂,差异那么大,在家里边就让我们头疼。最典型的经常对弟弟像暴力语言一样”
“希望你能够更多的观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当然最好是能够系统学一下我们的课程,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已知的东西,系统
学习你才能真正看到她的需求,满足她的需求,她的心理能力才会成长。她的心理能力成熟了,她自然就能够知行合一的去做好这些事情了。既不需要装,也不需要去逼迫自己。”
“我正在慢慢观察她。”

“对,观察,一定要给她缺的那部分东西。”
“是的,因为我们家都看不到她的真实需求,有点没办法的感觉。”
“好,继续
学习,继续实践。”

“好的。我也想说,我们既然来
学习,都是抱着一种为孩子好的心态,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我是爱女儿的。”
“我也相信这一点。我觉得评论很不合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经历,做不好很正常。既有认知上的,没有学过,不太懂,还有一个是即便懂也有做不到的可能性。”
“对,因为我自己小时候也对妈妈众多抱怨,所以从小到大,自己有很多节是需要打开的。”

“对,是这样的。”
“对,关键是我没有放弃。”
“自身力量不够,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又没有学到这些知识,你做不好妈妈很正常,但是我们在做不好妈妈的过程中,尝试去面对这些问题,去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对,我们来请教认同的老师。”
“你现在做不好这些事情,就跟你孩子现在做不好这些事情一样,慢慢的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做好,不会说生来就做的好。”
“我跟您讲我女儿这些问题,并不是想否定我女儿。我是看到女儿非常多的一点一滴的内在的东西,被我忽视的。”

“对,你的思考很细致。你在发现、思考这个问题,已经很了不起了。我们说发现问题已经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前提了。”
“大家不要这样评论,我也是妈妈,我知道妈妈的艰辛,但是我们有一颗勇敢的心,我们敢于去面对自己没有的或者经历坎坷的事情,我觉得已经很好了。所以我就想对评论区有些人说,请你闭嘴。我们是来请教陶老师的,我不希望听到对别人的负面评论,因为我们是来
学习的。不像有些妈妈,明明自己学得不好,还怪外因,我现在不怪女儿。”
“比如我讲一个东西,别人对我评价不高,我也会
比较生气。但是你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他对一件事情有他的看法,是因为他有他的人生经历。我们有我们的看法,是因为我们有我们的人生经历。你很难要求所有人跟你的想法一致。”

“我知道。我觉得这样不太好,每个人都给予一点尊重。我评论经常是对别人鼓励,因为自己经历过,中间有很多的艰辛曲折,可以说是千锤百炼,但是我没有放弃。需要更多的社会化的支持,特别是在老公不太支持的情况下,更需要社会化的支持。”
“你老公支持你吗?”
“我老公其实支持我,但他不能给我力量。所以我就意识到一个问题,只有我自己把自己变得强大了,我才能带领他们。他可以听我的,但他不能影响我,他也给不了我力量,甚至于我觉得他是一种受虐的心态。”

“慢慢解决。我相信你的能力强了,以后,身边的人都会有成长。这个路在我看来确实是越走越容易,越走希望越大。老学员就很清楚这一点,只要我们好好
学习,认真实践,这路肯定是越走越容易,不可能越走越难。万事都有因果的,都是有规律的,放心。”
“好,继续去
学习实践。”
“咱们以后再继续交流好不好。”

“我还看到一句话,我也想跟您说一下,‘你所有不愿意疗愈的都会传给你的孩子。你自己身上不愿意疗愈的那部分,都会毫无保留的传给你的孩子’。‘不愿意疗愈的那部分’这句话有点抽象,是什么意思?您解释给我们听一下,陶老师。”
“这句话很像是一些不明就里的心理咨询师说的,他说出这些话,其实真的很难理解,我都理解不了他的意思。”
“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您本身匮乏的东西,会传给孩子的也是匮乏吗?你没有的东西,传不给你孩子。什么叫‘不愿意疗愈的’,或者‘不被疗愈的那部分’?和匮乏或者你没有的东西,不是一回事儿。‘不愿意疗愈’或者‘不被疗愈的部分’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家庭给你的好的东西,被你屏蔽了。留给你负面的东西,一直对你心里产生心结的,或者产生怨恨的,这些东西,如果你真的是没有解开它,就会把这种行为意识潜移默化地传到孩子身上。孩子潜移默化的被你用这样的行为影响了。不愿意
学习,不愿意去改变,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要通过
学习来改变,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问题,这就是你应该去疗愈的。但你没去做这个事情。怎么知道应该去疗愈呢?哪个有问题的人知道他需要被疗愈什么?没有几个人,知道的人都能被疗愈。跟孩子今天相处产生的众多的痛苦了。那就说明是存在问题了。就顺着这来挖一挖,看看问题到底在哪里,挖到最后就挖到了。问题在我身上,脑力不够。
这个事我说不清楚,反正我懂你的大概的意思。就是你没有的东西,你就别去要求孩子。因为你没有给他能力,也没给他资源,你就别对他有太多的期待。
“是这意思。”

“意思是你先疗愈自己,先把你的力量提升起来,你才能给孩子力量。反正大概是这意思。”
“我反正脑力不够。对,你说的对。谢谢您了。我啰嗦那么长时间。有道理,说的好。我确实存在那么多问题。我也想给您展示,得到您的点化。”
“了不起。能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力量。”

“脆弱不要紧,但是我觉得我有勇气去面对,我有勇气面对的目的就是因为我爱孩子,不管困难有多大,我愿意去改变。”
“我觉得你是属于觉醒的人。你已经不是一个觉醒的家长了,是一个觉醒的人,你在真正思考一些真正的关于人的问题。我相信你很快就能够找到答案。因为人身上一定是有亮点的,没有亮点,活不到现在的。一无所有,怎么会活到现在,怎么会撑起生活压力或者种种问题。你一路走过来,你绝对是有巨大的亮点,才能到现在的。”
“对。我如果缺点有 九个,有一个亮点,这个亮点一定要让它发光,就像阳光一样,驱散一些其他的负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