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玩物丧志”赞同吗?


其实我是不认同的。我认为:“丧”字不是因为玩物,反而玩物的人真正有志向。我说的“玩物”,不是“依恋某事”。“玩”是动词,很多体育比赛用 play ,它是一种动作,一种付出,跟那个“玩物”不是一回事。一个人简单依恋一件无聊的事,那不叫“玩物”,那叫“退而求其次”,叫“自我疗愈”。同样是玩手机,有的人把玩手机当成打发无聊的日子。人生无意义,生活无意义,我只能玩手机。难道去呼朋唤友,危害社会?那能行吗?有的人玩手机是在研究游戏;有的人在用手机学习,有的人在用手机看书,有的人在用手机研究赚钱的方法,这些不叫“玩物丧志”。所以玩物丧志,应基于对此的理解。同样是玩手机,有的家长认为“玩手机”就是玩物丧志,可我的孩子玩手机,却是在学习。每个人站的角度,或者孩子使用手机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结果是不一样的。首先要搞清楚:之所以很多人对这个成语深信不疑,是基于诸如“人性是贪婪的”这种传统观念。其实人根本就不贪婪。人的贪、嗔、痴是一种底层动力。这个底层动力就是:一个人想要活下来,想要掌控更多的资源,为了更好的、广泛的、可靠的传播他的基因。这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底层动力。每一个人都想成为最好的自己,掌控更多的资源来传播更多的生命。在我看来,它不叫贪、嗔、痴,他是一个人积极向上的动力。用传统观念看,就是贪、嗔、痴。如果这样去看,那认为“人性本恶”,就像有的国家教义里提及“人有7种原罪”。很显然这不靠谱,人怎么生来有原罪呢?生而为人的目的就是要传承生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这怎么能叫原罪呢?所以必须科学客观的看待人和生命本身。对生命一无所知,全是偏见。你做的一切都是不恰当的,都有错,有罪,你过得也很艰难。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对的,这样我才满意。所以“玩物丧志”论的人,首先秉承的是“人性本恶,人性懒惰,贪图安逸”。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看哪个孩子是贪图安逸的?我小女儿 5 岁,我告诉她:“宝贝,早点睡觉吧,睡觉才是世界上最舒服的选择”。“不,我还要玩”。难道睡觉不比玩舒服吗?小孩子,怎么就不睡觉呢?他要学习,要努力学习,尽快学习,尽快掌握生存的本领。小孩子都是想要学习的。认为“人生就是贪图安逸”的人,他往往是成年人。他们已经被教坏了,已经对这个世界失去希望了,已经有无数的偏见来蒙上他们的慧眼了。人都是想要成功的,这是生命竞争的一个基本常识和基本态势。达尔文讲过:在地球上生活的物种数量远远超过能够生存下来的数量。所以必然有一部分生物,必然会被淘汰,或者只能使用有限的资源,无法广泛传播生命。这是生命竞争的必然态势。所以在这种态势下,每一种生命都拼命地想要发展好自己。如果一个孩子,他不努力了,不学习了,他每天就躺在那里做一些简单的事,那他肯定是丧失志向了,肯定是贪图玩乐。如果一个孩子,他玩手机不是在探索这个世界,只是在打发无聊痛苦的日子,肯定是丧志了。也就是说,他花大量时间去玩物的主要原因是他丧志了,而非他玩了这个东西才丧志。逻辑一定要搞清楚。而事实上,对于这类孩子来说,就是这类学习、生活无聊痛苦,才这样地。他们已经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已经被人判了精神上的无期徒刑。谁给他们判的?肯定有人在证明。“你看看你成绩那么差,还花大量时间玩游戏,别的孩子天天那么努力都考不好,而且人家考不好还那么努力,你考不好还要花那么多时间玩,未来怎么办?你考这点分数,连个高中都考不上,你希望在哪里?”家长说这些话有无道理?看上去有道理,但这就是精神上的无期徒刑的宣判书。因此,批评、纠正、否定、打骂、挖苦、敦促,高标准严要求,偶尔做一次是没影响的,但经常这么做,孩子就被判无期徒刑了。他精神上已经判无期徒刑了,还有什么希望争取成功权利终身?人家这么努力都不见得有前程,现在好多一本的学生都找不到工作,连做也都不想做,那我肯定没有希望了。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学习那么重要,我怎么就学不进去呢?我是不是有毛病?我是不是学习料?人家努力都学不好,我那么差,还不努力,还有希望吗?没有希望。即便是这个孩子,想要挣扎,暗中发誓,明早5点起来,去背单词,发现背了一个礼拜以后没用。为何今天背了,昨天的又忘了?因为学英语的方法不对。这种放弃的孩子,他不是直接放弃的,也偷偷努力过。没人给他科学地学习方法,没人给他学习的思维模式。他努力也没用,已经被父母,被某些教育者反复宣判,他的人生早已失去希望了。所以这些孩子,如果玩手机,不是为了探索,不是为了创造,仅仅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日子。因为他现已丧失了志向,才找了一个得过且过的方式。不是因为他玩物才丧志,而是玩物才走得更远。我以前玩过各种东西,读书的时候主要玩吉他,后来玩电脑编程,现在玩家庭教育,当然我也经常被我太太骂。“你看看孩子在哭,怎么不管?你看看这个锅都烧干了,怎么不关电源?”我这算不算玩物丧志?我一直去干我喜欢的事,就顾不了别的事了。我天天就痴迷于一件事情,那是玩物丧志。对外人来说,我做的是无用功,既不能提高孩子成绩,也不能马上增加收入,但是玩个十年八年,就会发现,就这么痴迷地玩,才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有志向的人,才会玩物,才会痴迷地玩,才会反复地玩。斯克在玩什么?在玩火箭,玩电动车,玩脑机接口。爱迪生在玩什么?在玩电器的发明。达尔文在玩什么?玩那些生物。乔布斯在玩什么?他在高中的时候就不怎么读书,天天就去玩电子技术。组装各种电子设备,能拿去卖就去卖,不能卖就自己玩,不玩能成为高手吗?某些国家的人认为不需要玩,只需要学习鬼谷子那套阴谋术就能成功,那叫真正的成功吗?大家都去玩那些没用的书法,没用的古文,没用的阴谋之术,能成功吗?国家能发展吗?生产力能提高吗?老百姓的道德水平能提高吗?不能,甚至连家庭的温饱都不能解决。成功的路有千万条,行业有 365 行,你干嘛非要死在一个读书做官的路上。所以一个人不玩不可能学好学科。学习也是这样,你不以玩的心态去玩数学,玩英语,而以考试的心态,这个事可干不成。所以我们的观点是不是玩物丧失,是丧失了才玩物。如果一个人有自由去玩物,有充分的资源去玩,他一定是越玩越好,一定是越玩越专业。过去那些八旗子弟,他们就玩鸟,斗鸡,就斗蛐蛐,那算不算玩物丧志呢?那些是没有希望的人,他们已经丧志了,所以才只做一些简单的事。他们玩的那些东西是没有创造性的,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没有拓展他们的边界。你玩了,就提一鸟笼子,666,就算你教会了他,说几句话,有什么用?你并没有去了解世界上所有的鸟类,他们的生活习性,他们的种属是什么,他们是怎么进化到现在的,你没有去研究。这不叫玩,玩鸟,实际上鸟就相当于你家的一个宠物,那不叫玩。而且那些人没有志向,不要以为他家有钱,就有志向。他家有钱,但他父母没有给到他志向。他家有钱,但父母经常在生活中否定其精神生命,他们精神上也有可能早就消亡了。家有钱不代表他就有志向,有钱的人还有毁孩子的,有的家财万贯,还逼着孩子去读课外班,逼着孩子去干很多根本就没希望的事情。普通老百姓为了一个铁饭碗,而有人,他是为了啥?其实是不懂教育。所以这种玩物,只是打发日子,而不是真正去研究这个东西。另外一种玩物就是为了探索领域里面的秘密,而且要去拓展领域里知识的边界,认知的边界,这叫创造性地玩,探索性地玩。他不认真学习,不完成学科任务,天天去玩昆虫,那算不算玩物丧志?当然不算了,他正在他禀赋所在的方面进行深耕。要完成学习任务,乔布斯肯定就不可能成为乔布斯。如果天天拿着学习任务去要求乔布斯,那他还没到高中毕业,整个精神上就被父母给骂死了。达尔文每天都去搜集那些虫子、各种矿物质。那些学校的必修课都不学,只去跟那些自然科学的老师聊。爱迪生在学校里根本就不听老师的,去了几个月就被开除了。他妈妈把他接回来,自己带,自己教孩子读书,最后他才能成为爱迪生。只有痴迷地玩才能成功。父母只有给孩子足够的资源,比如玩的自由,探索的自由,孩子才真有可能在一个领域成功,要不然他只会考试,也没用。再聪明的孩子,如果不给他足够的时间和自由,他就不可能成才。所以玩要分探索性的玩和自我疗愈的玩两种不同形式。自我疗愈方式的玩是已经丧志了,所以才通过玩来自我疗愈。还有一种是探索性的玩,这种孩子越玩越有志向,越玩越有希望,所以玩物丧志的说法有点以偏概全。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