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幼儿去超市想要买东西,不满足就大哭大闹怎么破


一个幼儿园孩子的家长提问:带孩子去超市买零食或者玩具,买到却不吃也不玩,可就是吵着要去买,不给买就哭闹。请问这样的需求父母应该满足吗?

这个问题比较常见,因为幼儿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而家长有各种各样的判断和价值观。家长认为重要的,孩子才有资格去吃,才有资格去玩,如果家长认为不重要或者没必要,可能就不愿意去满足。这个时候就必然会出现冲突。对于孩子来说,他想要一个东西,得到满足就是爱,得不到满足就没有爱。很简单,他就是这样感觉的,你跟他讲什么道理都没用,你说这个吃了不好,那个吃了没用,你说的倒是很对,但问题是孩子没有感觉到爱。所以我们的建议是:如果这个事情对孩子没有显著的伤害,也没有显著的伤害到别人,也不会导致显著的恶果,那能满足就满足,实在不能满足的,咱们得用幻想的方式来满足。

什么叫幻想的方式来满足呢?就是告诉孩子如果什么条件达成,我们就可以做到。比如我们有规则每天吃一个冰激凌,早上出门的时候已经吃过了,下午放学的时候就吃不了了。我们就可以用幻想的方式来满足,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要是上午出门的时候没有吃冰激凌,我们现在就可以吃。”这就叫用幻想的方式满足。你说这是不是骗人呢?当然不是骗人。因为我们遵循了另外一个规则——吃冰激凌的规则。



为什么不能直接拒绝呢?既然有规则,就照规则来直接拒绝不行吗?大家注意,直接拒绝有个问题,就是代表你没有看到孩子的需求,你不想满足孩子的需求,而用幻想的方式满足,是我看到你的需求了,我也愿意满足你的需求,但是因为你已经吃过了,所以没法再吃了。要是时光可以重来,要是我们可以回到今天上午,那咱们又可以重新做选择了。虽然同样是没有满足,但是孩子感觉就会好很多:“爸爸妈妈并不是不让我吃,而是因为我真的已经吃过了。”这个时候我们强调了规则,理解了孩子的需求,然后避免了冲突,爱也传过去了,所以就这样去做就好了。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一些超出现实的需求,不能简单粗暴地直接拒绝。我们仍然要找一个孩子能够理解的理由。比如孩子说:“我还要买同样的东西。”你还是用幻想方式:“假如咱们家没有这个东西,那咱们现在就去买,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这个东西了,就不能再买了。”至少这也是一个可以理解的理由,同时我们也没有直接拒绝。所以即便你不想满足,满足不了,也不能直接拒绝。这就是我们高情商的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展现出来的理解需求、接纳感受、满足需求的姿态。

只要按这个原则去做,不管孩子有什么需求都能够和平处理。我跟我小女儿相处,她也有很多奇怪的新的需求,但是我们几乎不会发生无法控制、无法协商、无法讨论的冲突。要么我一说她就明白了,要么我就提个问题:“请问你今天吃过没吃过?”“对,我吃过了,那不用再吃了。”很多时候都是一种平等合作的状态。



喜欢请点赞、转发、订阅。如需帮助,请留言或私信。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