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孩子厌学,单亲妈妈如何改变孩子成长环境来促成孩子的成长和改变?


单亲妈妈如何帮助厌学孩子?

家长:昨天是圣诞节,也是我儿子的生日。他久违的爸爸回来看他,他们进行了非常亲密的沟通。因为之前我跟儿子的亲子关系不好,有很多冲突矛盾,相互比较针对,导致我们都情绪不好,对他的成长有一些影响。我儿子觉得是不是换为爸爸来照顾他,去另外一个城市就会更快乐一些。但是现在孩子的爸爸已经有自己的家庭,也有了孩子。我儿子觉得有些不愿意跟他的子女融入在一起,除此而外还是蛮愿意跟他爸爸在一起的。

陶老师:这种情况,孩子是厌学了,各种问题都已经产生了。



家长:他爸爸是非常快乐、非常坚强的一个人,工厂破产,在外面欠了一屁股债,但是还是把家庭经营得比较快乐,比较宽松。我是高知家庭出来的,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后来我开始学着放手,但是还是不能达到孩子理想的那种妈妈的状态。我经过实践后发现,我怎么做都没有他爸爸的宽松、自由,孩子能够接受他爸爸。

陶老师:你是装的,或者现学。

家长:是的。孩子非常清晰地感应到了,因为我骨子里是对自己要求很严苛的人。这种情况下,您看是不是让他去深圳跟他爸爸在一起,和他爸爸现有的家人一起更对孩子有好处。



陶老师:你觉得呢?

家长:我很迷茫,因为我怕他去了以后会认为只是他现在臆想得很好。他可能觉得爸爸会有大量的时间陪伴他,但是实际上不可能的,他爸爸很忙,他跟那个阿姨和小妹妹能不能融入在一起,他也是迷茫的。一旦不能,我怕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

陶老师:你这个想法有道理。他现在想得是很美好的,但是现实是很残酷的。我们成年人都知道。他爸爸的希望他去,还是不想他去。



家长:说实在的,他爸爸不是很想让他去,但是他爸爸也看到了他现在种种不良的现象,比如长期打游戏,比如作业也不想做,对学校的好感度不高。这种情况下,也许转学,让他跟爸爸在一起,我们认为会更快乐,可能会有转变。但是转变的后果和转变的负影响,我害怕会再次伤害到他。

陶老师:其实我觉得哪条路都有伤害,都有好处。因为他去了爸爸那里,实际上跟妈妈的连接又断掉了,他总会断掉一个连接的。但是你要看当下孩子最紧要的发展任务是什么?孩子现在多大?

家长:男孩14岁,刚好是叛逆期,手机不离手。



陶老师:从这个角度来讲,他跟爸爸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他是男孩。他要跟一个男人学做男人,不可能跟一个焦虑不安的女人学做男人。其次,我们从好处来讲,去了有很多好处,但是不去也有一些好处。未来的生活是有不确定性的对不对?但是你要注意,不确定往往蕴含着更大的希望。追求确定性的事情,其实可能更多的是避免失败,但是绝对不会成功,或者很难成功。而充满不确定性的事情,反而有很大的概率会成功。

我个人的看法是换一个新的环境,重建跟他父亲的连接,进入一个扩大化的家庭,这是对孩子疗愈的一个机会。而这些都是你所缺失的,在你现有的家庭中没法给到的。如果是我的孩子,我愿意让他去试一下,至于会不会发生难以融入新家庭,难以跟这个阿姨建立信任的关系和谐相处的情况,短时间内肯定会有问题。因为你的孩子心理能力不够成熟,短时间内他很难做好这些事情。但是我相信他父亲的智慧,如果他父亲找的新的阿姨是一个心理能力比较成熟的人,这些事情都能得到解决。

家长:可是现状是那位女士并不成熟,年纪比较小。



陶老师:不是年纪大小的问题,她跟人相处的模式是不是欢天喜地,高高兴兴的模式,还是总是在抱怨,总是在挑刺儿的模式?

家长:至少应该比我强。但还存在一个细节的问题,我不知道会不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他的那个妹妹是导致我们家庭离异的原因。

陶老师:你们当时有没有拉孩子站队,或者互相攻击。如果有,而你的孩子跟你站在一伙去了,就还得花时间去解这个结。



家长:当时没有。

陶老师:特别好。如果你的孩子内心是渴望去的,就说明他愿意为此改变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所有的一切都要取决于孩子和对方。

家长:我明显感觉到他不知道会怎么样,所以他不是很想去,但是又不排斥跟他爸爸快乐的在一起。



陶老师:必须要面对这个选择,而不是只是交流跟爸爸在一起的感受,把这件事情讲清楚,或者他需要做一段时间的准备。我估计要去也是寒假以后的事儿,是吧?

家长:是的,下学期。

陶老师:现在你要开始跟他讨论这个事儿,埋下种子,让他进行思想上的冲突。经过一个月的冲突,他就接受了某种事实。不是让他马上做决定,而是早点让他思考这个问题。



家长:我们昨天跟他谈了,开学有年级的统测,寒假我们希望他能够弥补一下网课东西,就像之前跟您也沟通过的做一个数学的单科突破。他也承诺了,如果他能够继续履行,我们支持他继续在现有学校学下去,说明他还是跟得上。如果他不去履行,不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我们就建议他去深圳比较宽松的学校,不用那么大的压力继续面对繁重的学业。

陶老师:去不去深圳,这是他人生中一个重大选择,而不是无奈之选。你的孩子如果跟你在一起,我不确定未来会怎么样,也许你也会进步,但是无论如何,你的家庭太小,是吧?

家长:对。只有我们两个。



陶老师:你这个家庭太小,价值观太少,太单一,学习为主。如果他未来在一个宽松、自由、价值观丰富的大家庭,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种多元的思想和文化将铸就另外的自己。你们做选择,其实应该去考虑什么样的更好,而不是无奈之选。他现在去深圳,与最后他失败了才去深圳,是什么感受?他该高高兴兴的去深圳,还是应该垂头苦恼地去?你们把这个事情跟学习绑起来了。

家长:这点我倒是没想到。其实也不是觉醒,而是他跟我的相处模式。如果他还是继续处处针对我,或者我跟他之间很难形成良好的沟通前提下,自然他寒假用于学习的精力和时间必然相对很少。

陶老师:你归因有问题。他能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取决于他的态度,这是他精神生命成长不到位的结果,只是疫情或者网课让这些结果提前来了。你的思维模式有点问题,你觉得一切都取决于孩子的态度来作出选择,而你从未想过我要做出什么改变去决定孩子未来的成功。你都是依赖于他的态度改变,并没有针对他现有的问题去建设性地做点什么。你等着他做出一个结果,然后你们再做选择。这是非常消极的,你的孩子大概率是完不成的,因为他的精神生命没有得到疗愈。



这次他爸爸回来,给了他一个希望,可能会有一些新的疗愈,但是我觉得一次性的是不够的。没有持续的疗愈,他怎么能在未来越来越好,或者突然就能够胜任。这不是他的认知问题,而是他精神状态的一个结果。我是这么看的,不见得对。因为我觉得你们思考问题的前提好像是:等着看他好了做a选择,不好就做b选择。但是从没有人去研究他为什么变成这样,或者我如何做能够让他更好?没有人去想这个问题。我觉得你们在被迫做选择,而不是想要去建设性地做点事情来帮助他真正地去突破现实。

家长:好像不是这样。这个过程当中我也做了很多努力和沟通。

陶老师:问题出在哪里,你知道吗?问题出在你们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靠沟通就能解决。靠沟通解决是一个认知问题,你知道吗?但是我认为你的孩子这个样子,不是认知问题,而是他精神生命状态问题。或者换个说法,叫心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靠沟通跟他讲什么都没用,或者讲了也解决不了。一个人在精神上想要放弃,或者无法完成该完成的任务,我们说是他精神力量不足,无法应对现在的要求,所以需要重塑他的精神生命。



比如你的孩子14岁,我可能会认为他的心理年龄只有11岁,11岁孩子的心理能力,怎么能面对14岁的任务?他一定在有些方面会退缩,或者有逃避。这个时候我们看见的结果是什么?我们看见的结果是他很多任务没去做,或者在做根本不重要的事情。我们就会容易出现错误的判断。我们认为他态度不好,或者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想要通过谈话或者讲道理去解决,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能力没有发展好,能力不足。所以你要去疗愈他,要让他尽快地现实自我,达到跟客观要求匹配的程度,这才是解决之道。当然,一般的家长是无法看到这个问题的,因为精神生命这个东西看不到。

家长:我再重新学习一遍咱们之前课程。

陶老师:对。他去深圳会面临很多挑战,也需要更强大的心理能力。如果在家里不去深圳,他要超越现实也需要尽快地成长起来,达到身心的平衡,他才能去做现在的事情。所以,无论去与不去,要想他能够在不遭遇更多的挫败的情况下,能够应对现实,都依赖于他精神生命的疗愈。要么现在就开始疗愈,要么以后在深圳,爸爸通过陪伴慢慢的去疗愈。不论如何,都得有人去疗愈,不然他一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很难应对新的环境。



家长:我对他的态度,是按照您的方式方法学的,但是这个孩子不听别人的建议。

陶老师:不是。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要给孩子建议。

家长:我们支持他的学习方法和他的学习状态。譬如昨天期末考试复习,他拿了一沓资料,是前期网课他没有写的,他竟然只看题目,不看答案和内容,告诉我已经复习了。我跟他说老师在钉钉都有答案,需不需要我把答案打印出来,你连题和答案一起看。他说不需要,不需要我就不打。我认为现在他只能接受到这种程度的方法。



陶老师:不是方法,你没有读懂他的需求。

家长:我读的是他可能一看到答案会发现自己更多不会。他压根就无法专注于学习,他就是在胡弄,但是他又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事情,但实际上他又做不了,就无法专注。所以所有方法都是失效的。

陶老师:并不是你给他讲一下,按题目的要求去看看详解,听听老师思路就解决的。不是学习问题,你知道吗?如果他连学习方法都不清楚,他脑子能笨到什么程度?很显然不是这个问题,而是学不进去了,要解决这个问题。什么原因?我觉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不外乎外在的压力太大,或者内在的力量太弱,两方面都要去解决,他才能够达到内心能力与现实要求的匹配程度。



你的孩子不是方法的问题,也不是去谈你想帮他搞清楚现状,都不是这些问题,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重塑他的生命价值,让他看到未来的希望。他精神好了,才能去单科突破。你的孩子肯定不是笨蛋,不是低智商的孩子,你不要去担心学习问题。你需要担心的是我的孩子有没有力气去学习,或者他愿不愿意学习。你应该担心的是这个。我们应该把力气花在愿不愿意学习,有没有力气学习这两件事上。

家长:我现在觉得,践行了这么长一段时间,感觉没有什么用,没有帮到他,反而感觉他越来越不喜欢我。

陶老师:这种感受我能理解,但是你别忘了,你虽然在努力地调整,但别忘了学校的压力也在增加。网课对孩子的学习目的性要求很高,对他的自律能力、学习策略的要求是极高的,所以现实的挑战实际上是在逐渐增加的。孩子疗愈的速度如果赶不上外在压力或者外在困难的增加速度,就算你努力了,看上去孩子好像越来越差也是有可能的。还有一种可能,外力也许并没有增加,但是你的孩子得到的疗愈还没有达到质变的程度。明白吗?心理能力成长,是阶段性的成长,不是线性的成长。不是这两天疗愈他了,他玩游戏的时间每天就减少5分钟。比如你疗愈了2个月没看到变化,突然有一天告诉他对你说,妈妈我不想玩了,或者从明天起我要学半天,玩半天。心理能力的发展是跨越式、阶段性的。不是你期望的那种,我好好跟他说话了,也没有要求他了,他就应该越来越好。你要是学过我们的成功家庭教育心理学,里面专门讲过心理能力阶段性发展的问题,所以你不用担心。



家长:其实我做的挺多的。

陶老师:哪个家长不认为自己做得多?你问问把自己孩子逼跳楼的,做的多还是不多。如果没做到位,或者做到位的时间不够长,肯定没结果。

家长:在生活中,我跟他太容易产生冲突了。



陶老师:所以你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你自身的生命如何安放的问题,你不能把你的希望寄托在他现在是否听话,或者现在有没有跨越式的发展状态上。

家长:我也尝试希望家里多一些人融进来,譬如找心仪的伴侣。但是很多人一看到孩子这种状态就知难而退了,很乏力去解决家庭的弊端。

陶老师:如果所有人都不爱你的孩子,你就要发誓,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改变。再说这些人,如果他看见你孩子这样,就知难而退,很显然,他并不爱你。我们说爱一个人是爱屋及乌的。如果他爱你,他一定会爱你的一切。所以他不是爱你,他只是在有条件的选择一种合作机会。



家长:看上去是的。到了这个年纪,这种寻找不是会更多一些吗?

陶老师:我理解。这更需要提升我们自己,让自己变得快乐一点,可爱一点,不要懂得太多,不要太聪明,我们要稍微比别人笨一点点,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你的孩子就是来拯救你的。我我倒是觉得如果你把孩子送到深圳以后,你就没有机会成长自己了。学会跟他相处,学会让他振作起来,这对你要求很高,而这恰好是你成长的一个重要契机。

家长:我听你讲过一个例子,一个女儿厌学,妈妈每天给她做饭,放在门口留个纸条。这些我认为是相对简单的。如果我长期进行这样做,是不是也一样会收到那样的效果?在做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反复检讨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或者是不是做的路径不对,又去改变。



陶老师:这就是你的问题。首先你没有一个坚强的信念:我想要救我的孩子。第二,你没有寻找到一个坚强可靠的理论系统来支持你的疗愈。在你眼中,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对不对?

家长:是。

陶老师:你不确定按陶老师说的做对还是不对,你觉得很有可能陶老师有他的偏见。如果你自己无法发展出一套洞察人性或者孩子问题的成因的方法,你能不能去寻找一种你坚信的系统。比如说你去学正面管教、萨提亚,或者精神分析。不管你信哪一套,你都要坚定不移地去疗愈你的孩子。只是疗愈的方式有所区别,但是心念是不能变的,你现在对自己做的事情有很多不确定性,你自己不够稳定。



家长:对,因为我看不到他真的有实质性的恶化。

陶老师:你注意,你的付出是为了得到结果吗?如果是这样,我们说百年树人,如果短时间内他给不了你结果,你就会放弃,你的孩子就没有希望。这个信念你需要确立起来:我要救我的孩子,我知道他一定会好,什么时候好我不知道,我只能去做该做的事情。至于什么时候好,我不要去管了。你就只能像一个很笨的农夫,该种田就种田,该浇水就浇水。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不是农夫决定的,是植物种子自身的基因决定的。还是那句话,放下管不了的。

家长:对。



陶老师:你要确定哪些是你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要去管的。你要是不相信人的自我发展的系统,不相信问题成因这个规律,你对你所做的所有事情就是不坚信的,所以你肯定会动摇。如果你以前接受的是功利的教育,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去做事情,如果不是,我就不做。你的价值观就是功利的价值观,所有的偏差都会支持你,让你搞不定这个事儿。只要你自身有足够多的偏差,这个事儿就比较难坚持到成功那一天,就是这个问题。

所以真正需要成长的是你的问题。你自身要找到一个可靠的生命驾驶系统。第二,你要去洞察生命的规律这些基础认知。第三,你要拥有爱的能力。什么叫爱的能力?明明知道,我做这个事儿可能不见得有显著的效果,但是因为我做这个事儿还是得到的爱更多,他会过得更快乐,所以我仍然要去做这个事儿。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我应该让他快乐,而不是应该让他变得高效。要有基础的爱的能力,这些都是要逐渐地构建的。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