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在家一个月没有上学的孩子,家长还用好吃好喝的伺候吗




有一位家长说:“陶老师您好,孩子在家已经有一个多月了,这一个多月吃饭、打游戏、睡觉。就做这三件事。其他的话不想说。跟他谈休学的事,他也不想休学,但是又没有说什么时候上学。”

进退两难的一种境地。然后家长“看这个样子,估计很难上学。”这是家长做出的评估。自从回家躺平之后,这孩子的妈妈和爸爸没有责骂过孩子,就是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也没有给脸色看。那家长的疑问是说我们是继续这样伺候着,继续这样接纳他,等待。还是应该怎么样?



我们家长首先要看到这个孩子是什么状态。孩子现在已经厌学了,厌学的孩子你跟他谈学习,这个有点不合时宜。我们要跟一个不厌学的孩子谈学习才可以谈。我们跟一个厌学的孩子谈学习,这属于哪壶不开提哪壶。我们什么课程里面讲过这个哪壶不开提哪壶还记得吗?我们高情商课程里面会讲,一个高情商父母,她是能看到孩子的状态的。当孩子这个事情搞不定的时候,他坚决不去提这个事,只有这个事孩子能搞定,能胜任他才去提这个事。这叫哪壶开始提哪壶。

看上去你好像特别想跟孩子谈学习,那你去谈肯定会失败,你这属于哪壶不开提哪壶,你做的是低情商的事情。那么低情商的事情是很难成功的。关键是孩子没有做好谈学习的准备,也没有做好回去上学的准备。所以你说得再好,你说得再对,你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那你说解决方案是什么呢?当然得让她不要厌学。对厌学的孩子你得让她不要厌学;恨数学的孩子,你得让他不要恨数学;讨厌英语的孩子,你要让他不讨厌英语。不是你上去讲道理就能解决的。我发现讲道理这件事,小学的时候还好,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他逐渐不愿意听了。就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你可能跟他讲,他还会听。到中高年级你再去讲。很有可能他不太会听。到中学的时候有可能你的道理都讲不过孩子了,他比你讲的道理还要多,他比你还会讲、还能讲。

那孩子到初高中阶段,是因为我们讲不过她了,还是因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



首先就是孩子他已经明白了很多道理,就是说我们家长讲的这些道理孩子都懂。其实孩子可能希望得到的是更加切实有效的帮助,而不是讲一个道理。这些道理真的是孩子都懂,甚至比你还能讲得更深一些。因为现在学校设计的课程也很广泛,包括一些心理学,我看道德法制里面就讲的很多心理学的。

你如果想通过讲道道理解决一个问题,那只能是当孩子不知道某种道理或者不知道你的期望的时候,你讲了以后可能有点作用。但是当他知道这个事但做不到,那你讲道理没用,甚至是你讲得越多,孩子越受伤。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你讲得越多,你讲得越对,那不就证明他越不对吗?那你老证明他不对,你老证明孩子不对,那他生命价值就会受到伤害,然后她的自信就会越来越低。

其实小学的时候他也不想听你的,只是因为那个时候怕你也说不过你,所以他只能听你的。其实孩子压根就没打算总是听我们的,只是说打不打得过。“打得过,那我就不听你的,打不过我就听你的。”所以孩子是很聪明的。你的孩子根本就不是他不知道学习重要,所以你跟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你跟他谈学习也是没有用的。所以他必须要能够不厌学,他才真的能够回去上学。



你要解决的是“我如何让我的孩子不害怕学习”,“我如何让我的孩子不光不害怕学习,还心痒痒的,想要试一下新的学习方法”,这种情况下你不用催他,你不用跟他谈学习,他天天特别早就醒过来,就恨不得早点去学校。我们说这种状态就是特别想到学校里去,满足他的成长的意愿。

所以讲道理是没有用。但是你说我就让孩子这样躺着,他能好吗?其实几乎不可能,我们说的还是躺着在家里面躺平,他能起到一定的疗愈作用,他只是说能够避免学习的一些压力和伤害。

学校里面临的,首先是有学业方面的,中学的学生面对的学科特别多,然后学业的深度、难度也有所增加。一个是学业的挑战,再有就是人际关系的挑战。人际关系的挑战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就是说他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有没有特别要好的,玩到一起的小伙伴。跟老师之间的关系怎么样。第三是来自于我们的一些规章制度的挑战。因为中学阶段要求也会比较多,包括头发、服饰都会各种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很希望展示自己的个性,但是学校又是压制这种个性,不允许个性化出现。包括你的头发还有服装都要统一化。那其实就是有一个冲突在里面,孩子有没有展示自己个性,遭到老师的否定或者说是批评。



所以躺平它实际上是逃避了学校的这些挑战。对于一个精神比较弱的孩子来说,他逃离了这些挑战和压力,他就缓过劲来了。他就没有那么悲观,也没有那么厌世,也没有那么无助了。但是他能不能回学校这也是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只有极少数的孩子可以通过在家里面的一个自我疗愈,能够回到学校,就过三五个月能回学校。

但是更多的孩子他还有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他不仅仅是有现在的挑战,实际上他过去的人生中有很多的创伤在里面。就是小的时候可能被遗弃过,精神上遗弃过,然后被父母批评、纠正、否定、打骂、挖苦、敦促,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还有我们说的有焦虑的母亲,还有就是那个缺位的父亲,这些都是一个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创伤。

那这些创伤实际上是没有疗愈,这个伤口还在,甚至时不时的还被扯一把。他逃离学校只是逃离了持续不断的新的伤害,但是老的创伤老的问题没解决。所以在我们看来,绝大多数的孩子是很难通过这种自我疗愈能够回归学校的。除非把他过去的创伤,过去的这种导致他生命价值低的一些事情做一个了断,或者是我们不做了断,但是我们持续地施加更多的爱,更多的力量给他,让孩子获得成长,得到营养,心理营养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他才有可能得到疗愈。所以我个人觉得光是这样躺平这样伺候着,大概率是很难自动回归学校的。需要进行一个疗愈。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