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思就应该放在学习上?凭什么呀?!
一个学生或者一个青少年,他并不看重一个成年人看中的那些东西。成年人看中未来的饭碗,看中未来的饭碗所需要的那些技能。其实,很多成年人也没看明白,孩子看中的是当下这个阶段需要发展的能力,而成年人看中的是未来的饭碗,二者的需求是不一致的,这就必然发生冲突。家长会认为学生心思不在
学习上,孩子会认为家长太混蛋,什么好玩的都不让玩,什么有意思的都不让干,这就非常容易发生冲突。
高明的人会怎么做呢?他们会互相满足对方的需求。比如我作为家长首先得满足孩子想玩的需求,如果是男孩子,得满足他作为一个男孩子的需求,喜欢玩,痴迷于技术,喜欢研究工具,喜欢打游戏,喜欢看短视频。孩子也会满足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的一些的要求,然后经常跟他说一些苦口婆心的话,他也不会让我失望,因为我从来没有让他失望过。所以,你真正需要做到的是理解他的需求,甚至你要更多的去满足他的需求。如果不去满足他的需求,他自身处于一个亏欠的状态,又怎么可能去满足你的需求呢。
更何况父母的很多需求都是虚无的,没有止境的,那就更难满足了。所以,我们首先要满足对方的需求,然后对方的需求满足的差不多了,他才会去追求他的未来。比如说一个人没吃饱,然后脑子里面天天都想着要怎么吃饱。你跟他说未来的饭碗,未来的别墅、车子,你跟我说这些,我当下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你跟我说这些高大上的东西不是扯淡吗。所以,一定先要满足孩子的需求,需求满足够了,他才去做一个青少年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比较长效的事情就是
学习,但是你必须把他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满足。

但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整个教育领域领域里面普遍有一种现象,就是孩子的需求不需要满足,而是应该孩子来满足家长的需求,因为父母都是为孩子好。这个流氓的逻辑就相当于你给我干了活,我不给你钱,因为我给你饭吃了。给你饭吃已经是很好的了。就是这样的一个逻辑,只想让孩子生产出家长想要的分数来满足家长的需求,而家长根本就不想满足孩子作为孩子的需求。这个事儿是不可持续的,比如说别人为你付出了那么多的
努力,你就让他吃了个半饱,还想让他艰苦卓绝,给你一个更美好的结果。
一个孩子要发挥他的潜能,一定是在一个合适的环境,而不是在一个险恶的环境。所以,家长只想着让孩子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自己却不肯满足孩子的需求,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你想精神上引导孩子在
学习上
努力,首先你得让他吃饱了,玩够了,让他精神上富足了,他才可以去做一些高大上的面向未来的事情,否则他肯定是要追求当下的快乐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宁愿不要未来,不要虔诚,宁愿天天挨骂,也不
学习,因为当下的需求亏欠太多。
所以,孩子心思不在
学习上,就说明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个时候需要先满足才构建
梦想和目标,把
梦想和目标跟
学习建立连接。否则,他凭什么要
学习,凭什么要
努力啊?就因为父母说
学习重要,大家都说
学习重要,他就去学了。我觉得这种没脑子听父母话的孩子特别容易
抑郁,他不在乎自己的需求,觉得父母说的对,我就去学。但是,心里面想玩,想打游戏,不想睡觉,但是父母说的对,得听他的。结果是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只去满足了父母不切实际的需求,结果透支了自己的生命力,很快就
抑郁了,彻底
躺平了。

所以,孩子心思不在
学习上,是不是可以通过讲道理,是不是可以跟他谈心,是不是给他临门踢一脚就过去了呢?不大可能,至少不可持续,也许一次两次有用,但是应该是不可持续。我们知道,在应试环境中,真正在学业上取得成就的人是比世界平均水平还要少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明白了,智商高的人在人群中的分布是 2% 左右。不管是白种人还是亚洲人,聪明的人应该占2%。而中国人的人口基数极大,十几亿的 2% 都应该成为行业精英和领袖。至少 2% 中的 2% 有可能能得诺贝尔奖,但是我们没有。就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连基本的需求都没有满足,他怎么可能学得进去呢,怎么可能学得好呢?很多孩子不是学的好与不好的问题,他就不是一个正常人。高中阶段的
抑郁检出率是百分之三四十,你还指望他们能做出成就?很显然让孩子把心思用在
学习上肯定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如果想要做,先要满足孩子基本的需求,然后构建
梦想和目标,把
梦想和目标跟
学习建立连接,否则凭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