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善待儿童?给儿童提供美好、快乐的环境!
“在学校期间,我们没有特意关照过儿童的身体健康。但现在,没有人能从孩子们红润饱满、生机盎然的脸庞上看出。他们曾经营养不良,患有贫血症,或缺需要食物和医药。如今,这些孩子健健康康,仿佛灿烂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赋予了他们活力。”
“的确,如果心理的压抑会抑制新陈代谢,使人丧失活力,反之亦然。积极的心态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机能。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可以证明。在今天看来,这些观点已经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奇迹。有关儿童之家的报道铺天盖地,媒体大肆渲染这一神奇的教育成果。小说家们提笔撰文,将孩子们的故事写进书里,虽然他们讲述的是亲眼所见,但读起来却像是发生在另外一个世界的陌生故事。人们纷纷地议论着奇迹,议论着人类心灵的重大发现,甚至时不时地引用孩子们的对话。与之有关的最新的著作儿童英语的书籍叫做《新儿童》。其他国家的客人们,尤其是美国的客人们远道而来,专程来验证他们所听说的奇闻。”
1月6日是我们学校的校庆日,孩子们已经将这天读到的故事背诵的滚瓜烂熟。抬起你的目光看看,四周所有人都聚集于此,都是为你而来。他们翻山越海来寻求你的帮助。“

简短地阐述了一些示例和感受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个永恒的问题,那就是方法。没有人知道究竟走哪一条路才能抵达终点,这就是关键所在。其实,我们看不到所谓的方法,只能看到儿童的一系列举动。我们看到了儿童心灵摆脱了桎酷,依照自己的天性自由行动。儿童身上隐隐约约的特质是生来即有的,如鸟儿的翅膀,与花朵的芬芳。与教育方法毫不相干。很显然,我们是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影响儿童的自然个性,保护他们的成长,挖掘他们的潜力。教育儿童好比种植花朵,园艺家的巧手能赋予花朵本身不具备的色彩和香气,或者将花朵栽培得更加美丽富裕。“
“在儿童之家里,我们捕捉到了儿童的自然心理特征,尽管这些特征不如植物的自然特征那么明显,因为儿童的心理脆弱、易变,在不恰当的环境里面,某些特征会直接消失或者被其他特征所取代。因此,在开展一项教育活动之前,有必要先创造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有益于发展儿童隐藏的天赋。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扫清障碍,而这应当是教育的基础。因此,我们不应该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儿童固有的特征上,而是应该首先发掘儿童的天性,然后再帮助他自然成长。”
“倘若我们仔细研究的那些偶然之间的影响儿童天性发展的条件,就会发现其中的某些条件格外重要。第一个条件是为儿童提供愉悦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够无拘无束地成长。整洁的教室为儿童专门定制的崭新的小桌子和小扶椅,洒满阳光的院子和融融的小草坪。对于来自贫践之家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环境让他们感到非常满足。”

蒙特梭利说一个好的教育环境,首先是要让儿童感到愉悦,让他们能够无拘无束地成长。这个观点跟我们一模一样,但是居然在21世纪20年代,居然还有很多家长认为一个孩子不应该得到快乐,不应该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应该给他们成长的自由。这是什么家长?这是不是从小就跪着长大的家长,从未听说过,也从未体验过。
自由成长的环境是一种多么让人兴奋,多么让人迷恋,多么能够让人发挥潜能。能够感到生活的意义,能够感到未来无限的希望。我想真的有很多家长从未体验过这种成长的自由是什么感觉,也很少在愉悦的生活状态,总是被否定,总是被伤害。所以他们认为他们的孩子也不应该过上快乐的生活,也不应该拥有成长的自由。这就是代际遗传。这是文化的代际遗传,命运很难改变。
“第二个条件是成年人的消极品质。孩子们的父母是文盲。我们不妨将这种情形总结为静中自有大智慧。人们总是说教育者应该保持冷静。这种冷静被看作是一种性格,一种气质,但它实际上应该是更加深层的东西,一种四大皆空的心理状态,一颗澄澈透明的灵魂。教师应当具备谦逊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靠近纯粹的智慧,理解儿童的所思所为。”

说实话,这一段我没有看懂他在说什么,我没有看懂他到底在说成年人的消极品质是什么东西。应该说的是,就是四大皆空的心理状态,一种澄澈透明的灵魂。说简单点,就是对孩子没有什么太多的期待。说白了,我们在一起好好玩。我做我应该做的,你做你应该做的,我没有资格去伤害你,强迫你,这叫四大皆空。我对你没有期待。我认为事情不是说非要怎么样,必须怎么样。有时候我也会教你什么。我手头有件事情没有做完,我的孩子来找我玩。这个时候我就会焦虑,我就想推开他。为什么想推给他?因为我心里面有个执念,觉得我应该把这件事情做好,应该把手上的那件事情告一段落。如果我越有执念,我的孩子找我玩的时候越我越不耐烦,我越讨厌他,是不是这种感觉?所以,一个好的教育者要做到四大皆空,要做到心灵的沉浸,灵魂的沉浸。我们就像野生动物,你在树上爬,我在草丛里,天上飞着飞鸟。大家各司其职,就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这才是每一个生命最好的生存环境。
‘第三个是为儿童提供科学的、恰当的、有吸引力的、能够完善其感官教育的
学习材料。孩子们可以借这些材料发展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运动能力,学会集中心智。
而老师即使扯着嗓子,千叮咛万嘱咐,儿童也未必听得进去。我们就此得出结论儿童成长必备的外在条件有3个适宜的环境、谦逊的师长、科学的教材。“

“现在,我们来瞧瞧儿童的反应。最令人惊叹的是那些需要手脑并用的动作。我们从中看到了儿童内在的冲动,比如重复练习和自由的选择。他们就像法杖一样,轻轻一敲,便敲开了儿童的天性之门。孩子们乐此不疲地进行这些活动,他们的心灵借由这些活动新陈代谢,维系生命,发展自我。而他们选择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热切地响应某些测试,比如安静的练习,慎明于那些能够带来正义感与荣耀感的课程,如饥似渴地消化了那些有益于其心智发展的内容。奖品、玩具、糖果之类的东西,他们一概拒绝。此外,他们还需要秩序与纪律的约束。但他们终究只是孩子。活泼真诚,兴高采烈,蹦蹦跳跳,开心的时候大喊大叫,用力鼓掌。他们跑来跑去,大声地送上问候。他们不吝于表达感谢,鞍前马后的报答帮助自己的人。他们亲近所有人,爱所有事物,适应世上的一切。“
“我们可以列出两张表,一是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和自发的行为,二是孩子们排斥的东西。这些东西让他们觉得是在浪费时间。玩的东西是什么?重复练习,自由选择,控制错误、运动分析、安静练习、社交活动中得体的举止、井然有序的环境,良好的个人卫生。感官教育。独立于
阅读的书写,先于
阅读的书写,不需要书本的
阅读。自由活动中的纪律性。
排斥的东西包括奖赏和惩罚。拼音课本、集体课、教学计划和考试、玩具和零食、教师讲台。“

“毫无疑问,我们能从以上的清单中看出教育方式的大致轮廓。总的来说,儿童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积极的、可行的甚至经过检验的教育方式。教育体系的建构必须遵从儿童的选择,而不是让儿童遵从成人的选择。这是显著不同的。儿童的自然活力可以控制错误的发生。“
“在之后建立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根据以上的经验,将以上罗列的教训与方针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这让我们想到了脊椎动物的胚胎。胚胎中有一条模糊的线及尚未发育的脊柱,我们不妨做过对比。胚胎中的脊柱线条分为3个部分头部、胸部和腹部。脊椎骨井井有条地发育,最终形成完整的脊柱。同样,教育体系也是一条主线,可以划分为环境、教师和教学材料。教学关键点如同脊椎骨一样,按照科学的方式慢慢推进,最终就能收获完善的教育系统,亦不逾期的追逐。“
“教育体系的演变过程是一件不乏趣味的事情。可以说,教育系统的演变是人类社会中儿童引领的第一项事业,参照儿童的喜恶而制定了教育方针,头一回应用到了现实中。我们将教育方针取得的一系列可喜的进步称为烟花,因为它会随着环境的发展而不断的产生新的特征。虽然环境是由成人打造的,但是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新的特点的时候,环境会给予其正面的、积极的回应。我们的教育体系正以惊人的速度传播至世界各地不同的种族的儿童身上。如此以来,我得到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可以从中挖掘共同的特点和普遍的规律,进而总结出儿童教育的自然规律。“

“有趣的是,以第一所儿童之家为范本的学校,遵循了相同的自学
态度。在儿童作出自发的反应之前,绝对不采取外部手段横加干涉。“
这句话我们要好好理解一下“在儿童做出自发的反应之前,绝不采取外部手段横加干涉”。我们经常在讲,一个人不可以强迫另外一个人,一个老师不可以强迫另外一个老师,一个家长不可以强迫一个孩子。要等待儿童的自发,这件事情是
比较难的,特别是在现实的教育中,这需要自由的环境,需要尊重,需要安全,需要爱。没有这些东西,自发永远也不会出现。迫于压力而形成他律的孩子,很有可能自律永远也不会出现。当然,实际上可能会有个别的会出现,属于意外。
“一批儿童之家,其中有一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所儿童之家的情况和我们最初的几间学校有所不同。他收容的孩子是大地震后幸存的孤儿,残垣断壁中奄奄一息的六十几个孩子,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也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天崩地裂的灾难让他们变得失落、沉默、心不在焉、茶饭不思、难以入眠。“

大家看看是不是像
抑郁的状态?咱们家有这样的孩子吗?失落、茶饭不思、心不在焉、无法专注、难以入眠。有这样的孩子吗?有这样的孩子,说明你的孩子生病了,说明你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地震,发生了天崩地裂的灾难。
“夜幕降临的时候,总能听到孩子们的哭嚎。仁慈的皇后十分关心这些不幸的孩子。于是为他们打造了一个温馨的小窝,新家。里面配备了五花八门的小家具,彩色遮帘的小橱柜,颜色鲜艳的小圆桌,高度略高,颜色略浅的小方桌、普通椅子,还有小幅椅,以及可爱俏皮的小餐具、小盘子、小刀叉、小餐巾,甚至还有小手专用的小毛巾和小肥皂。在这方崭新的天地之间,随处可见精美的装饰物。墙壁上挂着画,房间四处摆着花瓶。这里有广阔的花园,宽敞的走廊,郁郁葱葱的草木,几方池塘,池中游动着鲫鱼。“
“修女们身穿灰白的长袍,照着宽大而肃穆的头巾,做事的时候安宁而平静。修女们耐心地教授儿童礼仪。一天一天的,孩子们的举止愈发规矩。许多修女出生于上流阶层,虽然已经是前尘往事,但稍一回忆便又记起。这恰好满足了儿童如饥似渴的想学之心。用餐的时候,孩子们个个都是王子公主,帮忙端菜的时候,他们又成了宫廷侍从。他们想用餐饭,并不是因为被食物所吸引,而是因为守时的观念、不断积累的知识和井然有序的动作。渐渐的,他们胃口变好了,睡眠愈发香甜。这些儿童的身上发生了令人惊奇的变化。他们蹦蹦跳跳,一会儿将玩具拎到花园里,一会儿把小家具拖到了小广场树下,一点磕磕碰碰都没有。他们的脸上一扫阴霾,洋溢着快乐和幸福。“

“一次,有人提出了皈依这个概念,这些孩子们仿佛找到了皈依。彼时,一位著名的意大利女作家讲道:‘没有哪种皈依能像他们一样,奇迹般的跨越忧郁和压抑,来到了更高的生活层次之上。‘“
“唯一的概念为无法解释的现象提供了一种思路,并且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这一概念有些自相矛盾,因为儿童天真无知的状态与皈依的含义两相对立。但在这里,皈依指的是精神状态的变化,它使儿童摆脱了痛苦和哀怨,重生为快乐的灵魂。“
“如果我们把悲伤和对于怨怼视为生命的阴霾,那么内心重回快乐和沉静就意味着皈依。于是,悲伤和怨怼消灭于无形,快乐与沉浸取而代之。这就是发生在儿童身上的事情。他们宛若新生,走出了悲伤,拥抱了快乐,因此受到了鼓励而克服了许多心理的障碍。“

“但与此同时,某些普遍意义上的品质也消失不见了。这着实令人迷惑。出了错,势必要推倒重来,人也是如此。改变错误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回到创造的原点。我们的学校那些生活窘困的孩子,倘若没有展现出这一复杂的一面,就无法使我们区分出儿童个性中的善和恶。因为善恶的评判标准捏在成年人的手中。儿童要是做了成年人觉得恰当的事情,那就是听话、乖巧。成年人不公正的评判掩盖了儿童的天性。在成年人的世界前,儿童是陌生的、透明的,好与坏的界限如此之模糊。“
蒙特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我就讲读这么多。今天蒙台梭利的书里在讲了一些什么?他在讲一个儿童善意的、美好的、快乐的环境,自由的环境。但是善意自由并非是什么都不学,因为蒙特梭利讲到我们要给孩子
学习所需要的材料,他们利用这些材料才能够更好的发展他们当下重要的能力。自由的环境并非是什么都不学,而是要更专业的给他们提供发展所需要的、进步的阶梯所需要的材料。你善待儿童,满足孩子的需求,给他快乐的环境,必然他过去所遭遇的创伤就能得以疗愈,未来拥有更多的希望。这是蒙特梭利《童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