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阅读并非唯一的选择,不要让阅读变成了新的负担。


你还在要求孩子读纸书吗?这些阅读的方式孩子更能接受吗?

阅读重不重要?当然很重要了。不光对于孩子一生来说很重要,对于学生当下的学习也很重要。不光我们倡导阅读,连老师也会倡导。但是有的孩子就是阅读不了,家长又想逼迫,把这个事情变成任务。最后,阅读的能力、习惯没有培养起来,阅读的习性没有培养起来,孩子还受伤害了。

你要想让你的孩子阅读,你要搞清为什么要阅读阅读的本质是什么,阅读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你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你就不会拘泥于阅读这个动作了。我们只要达到阅读所解决的问题目标,你不必要非拘泥于阅读形式。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阅读的本质是信息的输入。信息输入以后,这个人就会发生很多变化。

我们从狭义的读书来讲,它就是一个信息输入的过程,狭义的读书跟广义的很不一样。近代印刷机发明以来,才真正有了普遍的阅读。以前文字都写在羊皮纸上,写在什么竹简上,那个时候不可能有广泛的阅读。现在是看印刷机印出来的书,这是过去历史阶段的技术形式。现在的技术就很不一样了,现在的技术,你拿着一个屏幕,就能够容纳一个图书馆的容量。这么爽、这么方便的阅读器,难道你还非要去买一堆书,你还非要去拿着纸书去读吗?现在正在过渡的阶段,你有两种选择,你既可以读纸书,也可以读电子阅读器。就像现在开汽车一样,你可以买油车,也可以买电车。在你的有生之年,应该这两个都是可行的。但是下一代,显然下一代应该不会再有纸书了。书店一定会消亡,不用怀疑,只是早晚的事情。

你不要说:“唉呦,我们拿着一个绘本读,这有仪式感。”你拿着一绘本读,那不还是一个信息输入吗?难道还有别的吗?你说:“还有亲子陪伴。”你看电子读物,你也可以亲子陪伴。阅读,只是读书,拿着纸书在读,只是过去历史阶段的一个技术形式。现在的信息输入方式非常多元,要达到一个信息输入的模式,你可以读电子书,也可以读公众号,你甚至也可以通过看视频来学习。我们国家最大的学习网站,最大的学习场所是哪里?你们知道吗?你说教室,当然,目前算是除此之外对于青少年来说最佳的学习场所,早就不是书本了。如果你还在沉迷于书本,这个事实简直太可怕了。



昨天我还焦虑了一段时间。焦虑什么?焦虑我听不懂现在孩子们听的那些音乐,我就听不明白排行榜那些歌曲,他怎么就好听了?我特别不能理解。我一想到这里,就心惊胆战:“完蛋了,我跟这个时代脱轨了,我即将被这个时代抛弃了。我讲的那些玩意儿,恐怕是已经过时了。”我就心惊胆战,焦虑不安。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睡完一觉,把事情忘了才好一点。

对于青少年来说,最佳的学习场所就是 b 站。目前来说,它是一个集大成者。实际上, b 站代表了移动互联网的新势力。所有的提供信息内容,大家经常去的这些地方,都是学习的场所,毫无疑问。我给大家一个小建议。你们拿到孩子的手机,在这些视频网站里面,偷偷的去设置一下你关注的内容,你的兴趣方向,偷偷的重新设置一下。趁他不在的时候,你多去搜一些跟学习有关的,跟人性有关的,跟经典名著有关的,跟名人名言有关的,跟那些了不起的人,了不起的事有关的。你多去刷这些,多去给他输入这些信息,最后他回来拿着手机一刷,自动就给他推送这些内容了,这叫作弊哈。这样阅读你更容易引导你的孩子了。

你必须要利用好这些工具,才能适应未来。要不然,你现在就会跟你的孩子发生冲突,现在就会陷入一种困局而看不到希望。有没有家长总想让孩子怎么样,但是自己又总也无法让孩子达成这一点?首先你要去思考你做的这个事情是不是在违背孩子发展的趋势。如果是,这个事天然就很难做成。如果是你的能力强,你的启发能力强,引导能力强,确实你也能做成这些事。



一定要适应未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里面有一个概念,叫顺应的概念。讲什么意思?就是讲人的认知发展。接受一个新刺激的时候,首先要从自己的认知系统里面寻找有没有匹配新刺激的内容。如果有,就从已有的经验知识库、认知库里面寻找一个匹配的东西,适应它作出反应;如果没有,要去存储一个新的模式,这个新的模式在大脑里面占一个位置,逐渐的生根,逐渐丰富它,这就叫顺应。这个过程叫认知上的心理顺应。我们父母必须要有顺应的能力。你不要只是从大脑里面寻找已有的旧的东西套,套不了,你就要去顺应一个新的东西,否则你就很痛苦,因为你没有,但是你又想达成,你这不是为人所难吗?顺应,不是顺从,顺应是我们对一种新的信息,如果无法理解它,我们要尝试把它先记下来,尝试给它一个地方,让它深耕,这叫顺应。我们要去适应这个环境,接受所有的信息。接受的新信息越多,它慢慢的变成了你大脑已有的图示。未来同一类的信息过来的时候,你就不会焦虑慌张了。你就有了应对之策,就有了经验。

大家在学习上,认知上,在做人做事、做询问上,都要学会顺应,不要总是死磕。不要老是听人家说:坚持才会成功,不要相信这些东西。坚持也必须在一个符合规律的范围以内。错误的东西,你怎么能去坚持呢?

阅读并非唯一的选择。未来更好的选择是什么?对于信息输入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跟感受有关的,比如听觉、视觉,直接进入大脑。文字其实只是历史阶段的一个局限,文字当然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但是过去仅有文字,是因为它无法记录图像,无法记录音频,只能记录一个符号。而且文字这个符号是抽象的,也就是人类要处理文字,实际上是要多拐一道弯的,要多消耗一个意志力把符号转换成意义。可是图像和音频直接刺激大脑,大脑直接有一个器官在处理,声音是在大脑顶部,视觉是在大脑的后部。直接处理,无需中转,效率更高,痛苦程度更少。



未来一定是感觉信息的输入输出学习方式。现在是元宇宙元年,我们现在正在经历一个历史从未有过的巨大的变迁。未来学习很有可能是一种虚拟现实的场景。比如我们学习非洲大草原的生态,很有可能我们戴上了 VR 眼镜,整个班的同学一起出现在非洲大草原,我们就开始在非洲大草原上游览,一定是这个样子的。我们一定要拥抱未来。未来的学习模式包括听故事、听书、看电影、看电视,这些都是要作为读书的一个补充,不是仅有阅读这种方式了。

对于抽象思维成熟、拥有阅读技能的人,可能阅读书也是一种更快的方式。因为你要看视频,还得等他一句一句讲清楚。我读书可以一目十行,它就变成了一种选择,而不是唯一的选择。

大家一定要利用好这些工具。我儿子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把《水浒传》、《三国演义》搞完了,也顺便搞了一下《西游记》,但是《西游记》搞的不多,特别是《水浒传》搞得很多。《水浒传》里面的人性、因果,得失,好汉做人做事的方法,以及这些事情最后结果会怎么样,这些我们都讲明白了,得到了巨大的启发。之后就发现孩子思考问题的成熟度很不一样了。我们也没有真正的去读多少《水浒传》的原著,更多的看完电视剧就讨论,当然也读了一部分原著,有些细节在电视里面没有。



后来我们也看了很多电影,我们去深度解读这些电影。看一部电影才一个半小时,但是一个半小时电影里面有很多的内涵。如果我们讨论一部电影用了一个小时,看完一部电影用了一个半小时,总共时间加起来两个半小时,我们就能够深度的探索了一个了不起的作品。两个半小时,你能读多少书?而且读书的过程中你一个人很没有意思,没有人讨论,能看多少算多少,就不能从别人身上学到任何东西。

不要拘泥于阅读形式。包括我们初中的孩子要考名著,我们也可以先看完电视剧,再快速过一遍名著的故事,那读起来也更顺。就像我们要让孩子弹好一首钢琴曲,特别是在启蒙之前,一定要钢琴曲听熟了再去弹,你不要让他对这个曲子毫无感觉就去弹。很多钢琴老师不允许孩子去听,因为他认为孩子听熟练以后就不去读谱了。练钢琴并不是进行读谱的训练,是一种感觉的训练。很多对教育一无所知的人,正在消耗我们家长无数的钱,给不了这些孩子真正的希望。

关于不要让阅读变成新的负担,阅读并非唯一的选择,我就说这么多。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